2010/12/02

文化的春天在哪裡?《老男孩》等"草根"文化火熱




文化的春天在哪裡?
《老男孩》等"草根"文化火熱

董陽



時下,一部網絡電影《老男孩》迅速躥紅,打工者翻唱汪峰歌曲《春天裡》的手機視頻引起競相傳閱,前不久打工文學《國家訂單》榮獲魯迅文學獎。三件看似無關的文化熱點相繼出現,為喧鬧卻平淡的公共文化空間吹進了一股新風,給人們帶來了久違的感動。

然而,這三部頗有人緣的作品看起來都有些粗糙:《老男孩》40分鐘的小制作怎麼看都像網絡拍客自己鼓搗的實驗品﹔在打工者翻唱《春天裡》的手機視頻中,背景是矮小擁擠的宿舍一角,兩位“主唱”放下啤酒瓶子赤膊上陣,純屬自娛自樂自拍﹔打工文學作者王十月雖然“踏入文壇”已近10年,但其獲獎作品《國家訂單》的文筆並不“專業”,平淡無奇,甚至可以說質野無文。

到底是什麼感動了我們?我們究竟為何而熱淚盈眶?《國家訂單》講述服裝廠小老板和打工者的矛盾,但並沒有簡單地將兩者對立,他們面對的困境雖然不同,但內心的掙扎都是相似的﹔《老男孩》雖然風格夸張、極力“搞笑”,卻藏不住“老男孩”們“生活像一把無情刻刀”的辛酸感慨和試圖超越“未曾綻放就要枯萎”那樣平凡生活的掙扎﹔在《春天裡》,“主唱”們並非“演唱”,當年一把破木吉他帶來的快樂,和如今“歲月留給我更深的迷惘”相對比,唱的更像是他們自己,忘情投入的神態和質朴粗獷的嗓音每每叩動人心。

形式粗糙卻透著股真誠勁兒,生活即使令人心酸也不放棄希望。T部文藝作品一時風行,構成了觀察當下文化現場活生生的片段,它也許有助於認清那些一直困擾我們的問題:什麼是文化?我們的時代究竟需要怎樣的文化?我們如何順應文化的規律真正促動文化的大發展和大繁榮?

什麼是文化?提起文化我們往往想起的是經典和文化大師,卻極少想起我們自己。然而正如政治和經濟一樣,文化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文化就是我們脈管中流淌著的血液,那種把經典和文化高高供起來的行為實際上是將文化異己化和非人化,把普通人變成文化的對立面,讓人相形見絀、頓生卑微粗鄙之感。《中庸》說“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上述三部作品的作者都是再普通不過的平常人,他們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憑著真誠和才華依然獲得如此眾多發自內心的欣賞和共鳴,就是最好的証明。文化不僅是一種“產品”和“商品”,更是人之生而為人應有的表達權,是現代社會每個公民的基本權益。

我們的社會需要怎樣的文化?以人為本的社會需要以人為本的文化。以人為本的文化首先要尊重人、尊重現實。那些從現實生活裡生長出來的文化,鮮活充滿生機,它們也許並沒有精致的形式,也不需要多大的成本,卻為人傳唱不息。《詩經》、漢樂府、“古詩十九首”裡那些最能感觸心靈、讓人過目難忘的名篇多數都形式簡單,風格朴拙,一唱三嘆,余音繞梁。中國最早的詩歌《彈歌》隻有簡單的8個字:“斷竹,續竹,飛土,逐肉”,極盡節制卻不失生動,令人回味不已。啟功先生說“唐以前的詩是長出來的,唐人的詩是嚷出來的,宋人的詩是想出來的,明清以后的詩是仿出來的。長、嚷、想、仿四字既精要地概括了中國詩歌四個階段的美學特點,更是態度鮮明地推崇尊重人和現實、自然“生長”出來的文學創作。

我們需要真誠的文化。真誠的文化就是不扭曲對現實的感受,真誠表達人生體驗和生命感悟的文化。李贄說“童心者,真心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焉者也”,劉勰《文心雕龍》更是主張“為情造文”,反對“為文造情”,情動於中而發之於外,形式和內容自然天成,渾然一體,貼近生活,靠近人心。在打工兄弟的《春天裡》,我們能聽到歌聲中涌動的拳拳真情,飽含著太多的滄桑和感慨。他們不說,但歌詞透露出來的辛酸和粗獷、略顯蒼涼的聲線,在真摯的“嚷”聲中水乳交融。從某種意義上講,幾臻完美。完美不是完整和精致,完美是具有征服人的力量。

從功能上看,我們的文化不僅應有教化的功能,更應該重視文化作為公民基本表達權利的疏泄功能。古希臘的哲人即強調文化的“疏泄”功能,比如亞裡士多德就認為人們通過觀看悲劇能夠疏泄心中郁結的情緒,有淨化心靈的作用,這一點也正是亞裡士多德更加重視悲劇這一文藝形式的原因之一。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通過文學藝術的形式,抒寫心中的郁結、感悟和思考有利於人的身心和諧,而偉大的藝術也將從中產生,這就是所謂的“不平則鳴”、“窮而后工”。從現代政治的角度,文化表達是公民的基本權益,文化的教化功能應該結合文化的“疏泄”功能,而不是單向度的“灌輸”,而在全新的社會語境下,單向度的“灌輸”無法起到教化的功能,我們更應該重視人本身具有的自我淨化功能。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文化的創造者。這句話不能流於形式。我們的文化建設不僅需要文藝巨匠,更要讓廣大人民都有文化的渠道和途徑表達自己的情緒、夢想和訴求。主流來自草根,草根孕育了主流﹔每個人都有文化創造的天性,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就是要解放這種天性。在文化體制改革的當下,我們要做的就是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這種文化權益,支持那些廣受人民群眾喜愛的“草根”和公民文化,讓他們有權利“被傾聽”,“被關注”,“被欣賞”,從而融會更富生命力的文化生態。惟其如此,我們才能迎來文化的春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