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30

中國占卜術祈求行事符合天意


中國占卜術祈求行事符合天意
順天為吉逆天為凶

倪健哲


古人相信行事必須順應天意,順天而行即為吉、逆天而行則為凶。 不論龜卜或擲筊,最初占卜的用意都是為了與上天、祖先溝通,藉此了解自己的決定是否符合天意……

占卜、算命,從古到今一直都在市井間流傳著。 從擺在路邊寫著“鐵口直斷”的算命攤子,到現在各種五花八門的占卜術,人們總喜歡藉由算命、占卜來得知未來、指點迷津。不過,占卜最初的含意是什麼,真的是為了了解個人運勢、趨吉避凶的工具嗎?

龜卜

中國有五千年曆史,文化博大精深。 翻開史書,歷史上有許多國家大事都會通過占卜來做最後的決定。

最早的占卜,應該是自遠古時期的“龜卜”開始。 《史記. 龜策列傳》中記載:“聞古五帝、三王發動舉事,必先決蓍龜。傳曰:索隱曰此傳即太卜所得古佔龜之說也。”、“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龜。”可見當時龜卜的地位是相當重要的。

龜卜的占卜過程是:將龜的腹甲與背甲分開、磨平,在龜甲的背面鑽鑿。 接著由佔者卜問,再用燒紅的木枝於鑽鑿處進行燒灼,這時,龜甲上會出現裂痕,之後由王或史官根據裂痕來判斷結果,最後將卜問的內容與結果刻寫在甲骨上面,也稱為“卜辭”。

現在我們所謂的甲骨文大多是卜辭與記事。 其中,卜辭是王室的占卜紀錄,卜辭的內容包含“序辭”(日期、人物)、“命辭”(卜問的事情)、“佔辭”(視兆人判斷吉凶的話)與“驗辭”(應驗的話)。 由於王室大小決策都會透過占卜來決定,並了解生活上的吉凶禍福,因此,甲骨文所記錄的事情相當繁瑣仔細,進而成為歷史考證的重要文獻。


擲筊

有去廟裡拜拜的人都知道擲筊這項習俗,當人們心中對某樣決定有所疑惑或是有難解之情事時,總會到廟裡上炷香、擲筊杯,藉以解惑。 有時候家族中的事若不能解決,也會擲筊請示神主牌(祖先牌位),幫忙做最後的決定。

擲筊的習俗起源為何,並無詳細考據,按照一些傳說故事來看,這項習俗並不是從廟裡開始的,而是一般的家庭對往生父母求取意見時所用。

二十四孝中有一個關於擲筊的小故事:漢朝有位孝子名為丁蘭,幼年時便失去父母。 他因為思念父母,便將兩塊木頭刻成父母親的雕像,供在堂上,每天向雕像跪拜請安,如有任何決定,則擲筊向父母詢問意見。

某日,一名為張叔的人要向丁家借東西。 丁蘭不在家,其妻子便擲筊詢問,結果是否定。 當時張叔喝了點酒,失了分寸,不但當場破口大罵,並且踢打雕像一頓後才離去。

丁蘭回到家裡,發現木像似乎臉色欠佳,詢問妻子後,得知父母的雕像遭人無理對待,便生氣地跑去張叔家,將他痛打一頓。 衙門知道此事後,便差人前來捉拿丁蘭。 這時兩尊木頭雕像竟流淚了。 之後地方官了解事情始末,敬佩丁蘭的孝心,向朝廷奏之,皇帝下詔讓地方官將丁蘭刻木孝親之事繪製成圖像,作為孝行典範。

丁蘭刻木孝親,和後來的祖先牌位類似,而原文中的擲筊又寫為“卜筶”,所以也有傳說認為這兩樣習俗起源於丁蘭。


《易經》

《易經》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占卜書,不少命理師與風水師拿此書研究,著作了各種占卜法;古代許多“鐵口直斷”的“半仙”也以《易經》為推算命理的工具。 事實上,《易經》的內容雖然看似簡單,但是裡頭所記載的文字與符號,卻有著相當深奧的內涵。

《易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文獻之一,它匯集古代的《連山》、《歸藏》和《周易》為一部書,但《連山》和《歸藏》早已失傳,因此後人又稱《易經》為《周易》。

《易經》的內容是以一套“陰爻、陽爻”的符號來描述狀態的變易。 “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組合為六十四種卦象;書中並記載著簡短文句與故事。 其內涵可代表中國古人的宇宙觀、精神觀、科學、數學、哲學等,甚至以現代科技的計算機概念都能夠對應(0與1的二進位法),是相當了不起的智慧。

這本奇書的作者為何人,從古到今眾說紛紜。 古人普遍認為是周朝文王所著,也有人認為,《周易》的“週”字是後來加上去的,因為《易經》三書中都未曾提到朝代,因此學者也只能認為是古史累積而成的結晶。 然而以其中深奧的道理含意來看,說它是一部“天書”也不為過。

古人相信行事必須順應天意,順天而行即為吉、逆天而行則為凶。 不論龜卜或擲筊,最初占卜的用意都是為了與上天、祖先溝通,藉此了解自己的決定是否符合天意;包括《周易》都是為探索天地間的規律而書。 但是現在的命理、風水不但講求推算吉凶,更妄言改運,卜卦、擲筊者則心想名利色氣之事而有所求,與“占卜”二字的初衷差之千里。

其實,正因為人的一生都是上天安排好的,命運不可改變,算命占卜才會有準確的可能。 當生活遭遇困頓或磨難時,不妨暫時放下改變命運的念頭,嘗試敞開心胸、坦然接受天意的安排。 即使苦難難解,若轉換角度樂觀接受它,或許可以讓生命的視野更加開闊。

http://www.kanzhongguo.com/node/383918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