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30

中國歷史上神秘消失的“絕版古國”

夜郎古國的遺址
樓蘭古國的遺址

中國歷史上神秘消失的“絕版古國”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眾多神秘的古國,這些古國給人們留下了有限的史料和太多的未解之謎。湖南新晃縣在長沙召開“夜郎文化旅遊項目策劃報告”評議會,開發企業宣示擬投資50億元打造“夜郎古國”。 一時間,“50億元、夜郎古國、30平方公里”等關鍵詞引發一些公眾質疑,隨後,貴州部分縣市也加入“夜郎國之爭”。對於看慣了名人故里之爭的人們,擔心這又是一出類似的鬧劇,但是這並不妨礙人們去談論那些神秘的古國。

自大夜郎國曾雄踞西南

成語“夜郎自大”,世人皆知,當年古夜郎國王的一句“漢孰與我大”成了千古笑談。 但是,現在人們在譏笑當年夜郎國王的自大時,也在猜測這個夜郎古國究竟在哪裡。夜郎從春秋至漢昭帝國滅,立國有600餘年,在西漢初年夜郎王被誅後不久即逐漸消亡,夜郎國首府在哪這個問題,由於史料有限,導致了今天“眾說紛紜”的場面。其實,要想找到夜郎的都城並不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情,可以通過兩條線索進行探尋:一是漢朝唐蒙出使夜郎;二是地區發達程度。

漢武帝建元(前140—前135)年中,政府曾派郎中將唐蒙出使夜郎。 史料記載表明,唐蒙到夜郎,是從今天的四川合江進入夜郎國,只能是進入到今黔北的赤水、習水、桐梓(遵義市)等夜郎故地。 在桐梓境內,尚有蒙渡橋的歷史遺跡。 因此,在尋找夜郎國都城的過程中,歷史學家便可以縮小範圍。

歷史上,黔北和貴州其他地州相比,政治、經濟和文化都是最為發達的,作為一國都城,夜郎王不可能去選擇別的貧窮落後地區安營扎寨,自己享受是小,國家面子是大,而且,考古學家在黔北大地上,特別是桐梓境內發現了大量夜郎遺址。 但是,由於歷史的變遷,夜郎國這一歷史之謎還需要大量的考證來加以解答。

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稱:“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 ”大約戰國時代,夜郎已是雄踞西南的一個少數民族君長國。 漢武帝時,唐蒙奉命於公元前135年出使南越國,了解到夜郎位於巴蜀通往南越的要道上,有便捷的水路可通抵南越的都邑,便向朝廷建議開發西南夷,依靠巴蜀的富裕、夜郎的水路和精兵,有效控制南越的分裂變亂。 漢武帝採納了他的建議,在夜郎地區設置郡縣,將夜郎劃入版圖。 公元前111年,夜郎派兵協同征伐南越反叛,遣使入朝,漢王朝授予夜郎王金印。

夜郎國的具體位置,史籍記載都很簡略,只說:“臨牂牁江”,其西是滇國。 牂牁江是漢代以前的水名,今人根據其向西南通抵南越國都邑番禺(今廣州)的記載,考訂為貴州的北盤江和南盤江。 多數人認為,夜郎國的地域,主要在今貴州的西部,可能還包括雲南東北、四川南部及廣西西北部的一些地區。 在考古發掘未提供出可靠證據前,這樣的爭論必然還將繼續下去。

夜郎滅國於西漢末期,漢成帝河平年時(公元前28—25年),夜郎與南方小國發生爭鬥,不服從朝廷調解。 漢廷新上任的牂牁郡守陳立深入夜郎腹地,果斷地斬殺了名叫興的夜郎末代國王,併機智地平定了其臣屬及附屬部落的叛亂。 從此後,夜郎不再見於史籍。

有的專家學者提出了更加新穎的看法,他們認為夜郎並沒有一個真正固定的都城,由於夜郎國時期戰爭頻繁,疆域也不斷的變化,因此夜郎的都城也是在不斷地變化著,那些被稱為夜郎古國的地方都有可能曾經作為都城。

外來昆蟲入侵致樓蘭滅國?

樓蘭,西域古國名。 樓蘭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代小國,國都樓蘭城(遺址在今中國新疆羅布泊西北岸)。 西南通且末、精絕、拘彌、于闐,北通車師,西北通焉耆,東當白龍堆,通敦煌,扼絲綢之路的要衝。

樓蘭國的遠古歷史至今尚不清楚。 樓蘭名稱最早見於《史記》。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時,樓蘭人建立了國家,當時樓蘭受大月氏統治。 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敗了大月氏,樓蘭又為匈奴所轄。 《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 ”

據《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記載,早在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 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 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

但是,在距今1600多年的時候,這個神秘的古國卻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僅僅留下了一些古城遺跡。 對於樓蘭消失的原因,人們眾說紛紜,有人說是戰爭,也有人說是土地沙漠化,甚至有人提出樓蘭人受到了外來昆蟲的襲擊,迫不得已離開了樓蘭。

在眾多說法中,一直沒有一個權威的說法能說服所有人,對於樓蘭真正消失的原因,歷史學家還在苦苦地尋找,因此,樓蘭也被人們稱為“沙漠中的龐貝”。除了消失原因不明,樓蘭古國帶給人們太多的未解之謎,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樓蘭女屍”。

在孔雀河下游,曾發現了一片墓地,墓中出土一具中年女性乾屍,體膚指甲保存完好。 經過電腦還原,這名女子的容貌出現在世人面前,其美麗的容貌讓人嘆為觀止,而她也被世人稱為“樓蘭美女”。

不過,這具女屍的穿著實在是太過簡陋,衣服剛剛才能遮擋身體,而腳上的鞋更是打了各種補丁。 不過,正是這些簡陋的衣服讓人們確定了這具女屍的年代,經用她身上的羊皮殘皮做碳14鑑定,這是一具距今3800年的古屍。

然而,接踵而至的問題開始讓考古專家和歷史學家更加頭疼,那就是樓蘭人究竟源自何處。 根據相關專家鑑定,這具樓蘭女屍淺色頭髮,眉弓高聳,鼻骨挺直的形象,明顯具有高加索人種特徵。 這與人類學家對墓地出土人骨進行體質人類學測量的結果完全吻合。

然而,根據出土的一些文字信息來看,樓蘭人當時使用中亞去盧文作為官方文字,而樓蘭本族語言卻是一種印歐語系的語言,學術界稱作“吐火羅語”,加上出土的一些編制品,有的專家認為,樓蘭人是一支遠離歐洲的印歐人。

隨著考古的深入,考古學家在樓蘭相繼發現了晉代漢文木簡、漢代錢幣、羅馬風格的玻璃器、漢式陶甑和貴霜錢,在城郊漢墓中發現了大量來自黃河流域的絲綢織錦,也有西亞風格的毛布,根據這些,有專家大膽提出,樓蘭人應該是古阿富汗人。

但是不管是哪一種觀點,樓蘭人的起源和樓蘭古城的消失一樣,依然在爭論。 或許,這樣的爭論將一直持續下去,直到人類發明了回到過去的時光機。

南詔稱雄蒼山洱海500年

唐朝初年,大理洱海地區活動著許多游牧部落。 在這些部落中,有六個部落較為強大,歷史上稱它們為“六詔”。在金庸經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來自於大理的段譽段王子因為其癡情和神奇的際遇而受到人們的喜愛,人們對地處我國西南的那個地區產生了無限的遐想,

人們不知道那裡是否真有一個風流成性的段王爺,也不知道那裡是否有一個癡情的段譽,更不知道那裡是否有武林絕學六脈神劍。然而,在知道大理國的人中可能有些人並不知道,在大理國之前還有一個更神奇的王國,那就是被歷史學家稱為“一半是歷史,一半是神話”的南詔國。

南詔國和大理國加起來一共也只有五百多年的歷史,要想了解這兩個歷史古國,必須從大理的一個小鎮說起。一千多年前,這裡被稱為“大厘(音xi)”,如今,這裡叫喜洲。 每年農曆四月二十三,這裡的群眾都要過一個特別的節日——繞三靈。

大理“繞三靈”的習俗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三靈”是指當地的三個寺廟,“繞三靈”就是要在農曆的四月二十三到二十五的三天內,分別去這三個寺廟進行朝拜。 在這三座寺廟中,其中一座寺廟供奉的是一個被當地人稱為三公主的人像,為何三公主給當地人留下瞭如此深刻的印象? 故事要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唐朝初年,大理洱海地區活動著許多游牧部落。 在這些部落中,有六個部落較為強大,歷史上稱他們為“六詔”。 “詔”字的意思,在當時大理的方言中有“王”的意思,而在今天的白族語言中,意思為“一片土地”。 所以,當時的這六詔是各自分別佔領一片土地的六個部落式的小國。

大理的巍山縣是當時六詔之一“蒙舍詔”所在地,人們又稱這里為巍山壩子。 因為“蒙舍詔”的地理位置處於六詔的最南端,所以人們又稱“蒙舍詔”為“南詔”,相傳,南詔的首領名叫細奴邏。

相傳,公元646年,唐朝冊封張樂進求為雲南大將軍,他以部落盟主的身份召集各部落的首領集會,南詔首領細奴邏也應邀參加。 就在他們一起誓盟的時候,一根鐵柱頂上的金縷鳥突然神奇般地活了,它飛落在細奴邏的右肩,在隨後的幾天裡,它都一直停留在細奴邏的肩頭。

此情此景讓張樂進求和各部落的首領都非常吃驚,他們認為這是上天在暗示南詔首領細奴邏將成為他們的大首領。 於是,張樂進求將部落盟主的位置主動讓給了細奴邏,並將自己在喜洲家中的三公主金姑嫁給了細奴邏為妻。

相傳金姑嫁過去後,把家鄉一些先進的技術帶了過去,她教彝族婦女種田、織布、紡線、刺繡,與當地的人們關係處得非常好。 她鼓勵自己的丈夫細奴邏對內實行仁政,對外避免戰爭,使得這一地區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百姓得以安居樂業,而金姑也得到了當地人的愛戴。

金姑每年都要在一月回喜洲娘家,到了繞三靈的時候再回巍山,因此當地人流傳下了送金姑的習俗,直到一千多年後的今天,人們還會在巍山供奉金姑的廟裡放幾雙新鞋,希望金姑穿著它再回娘家。對於金姑在歷史上是否真正的存在過,史學界一直沒有找到有力的證據來肯定或者否定,但是這並不妨礙人們對於這個神秘女子的熱衷。

在細奴邏的努力下,南詔國開始興起,等到他的後代皮邏閣時,洱海地區得到了真正的統一,從朦朧的南詔歷史可以看出,這塊蒼山洱海間的沃土,迸發出一段延續了五百年的輝煌,直到公元902年,清平官鄭買嗣發動政變,他把南詔國的國王和他的家人800多口全部殺死,自立為君,南詔國宣告滅亡。 三十多年後,那裡才出現了金庸筆下的大理古國。


http://www.kanzhongguo.com/node/374116

中國占卜術祈求行事符合天意


中國占卜術祈求行事符合天意
順天為吉逆天為凶

倪健哲


古人相信行事必須順應天意,順天而行即為吉、逆天而行則為凶。 不論龜卜或擲筊,最初占卜的用意都是為了與上天、祖先溝通,藉此了解自己的決定是否符合天意……

占卜、算命,從古到今一直都在市井間流傳著。 從擺在路邊寫著“鐵口直斷”的算命攤子,到現在各種五花八門的占卜術,人們總喜歡藉由算命、占卜來得知未來、指點迷津。不過,占卜最初的含意是什麼,真的是為了了解個人運勢、趨吉避凶的工具嗎?

龜卜

中國有五千年曆史,文化博大精深。 翻開史書,歷史上有許多國家大事都會通過占卜來做最後的決定。

最早的占卜,應該是自遠古時期的“龜卜”開始。 《史記. 龜策列傳》中記載:“聞古五帝、三王發動舉事,必先決蓍龜。傳曰:索隱曰此傳即太卜所得古佔龜之說也。”、“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龜。”可見當時龜卜的地位是相當重要的。

龜卜的占卜過程是:將龜的腹甲與背甲分開、磨平,在龜甲的背面鑽鑿。 接著由佔者卜問,再用燒紅的木枝於鑽鑿處進行燒灼,這時,龜甲上會出現裂痕,之後由王或史官根據裂痕來判斷結果,最後將卜問的內容與結果刻寫在甲骨上面,也稱為“卜辭”。

現在我們所謂的甲骨文大多是卜辭與記事。 其中,卜辭是王室的占卜紀錄,卜辭的內容包含“序辭”(日期、人物)、“命辭”(卜問的事情)、“佔辭”(視兆人判斷吉凶的話)與“驗辭”(應驗的話)。 由於王室大小決策都會透過占卜來決定,並了解生活上的吉凶禍福,因此,甲骨文所記錄的事情相當繁瑣仔細,進而成為歷史考證的重要文獻。


擲筊

有去廟裡拜拜的人都知道擲筊這項習俗,當人們心中對某樣決定有所疑惑或是有難解之情事時,總會到廟裡上炷香、擲筊杯,藉以解惑。 有時候家族中的事若不能解決,也會擲筊請示神主牌(祖先牌位),幫忙做最後的決定。

擲筊的習俗起源為何,並無詳細考據,按照一些傳說故事來看,這項習俗並不是從廟裡開始的,而是一般的家庭對往生父母求取意見時所用。

二十四孝中有一個關於擲筊的小故事:漢朝有位孝子名為丁蘭,幼年時便失去父母。 他因為思念父母,便將兩塊木頭刻成父母親的雕像,供在堂上,每天向雕像跪拜請安,如有任何決定,則擲筊向父母詢問意見。

某日,一名為張叔的人要向丁家借東西。 丁蘭不在家,其妻子便擲筊詢問,結果是否定。 當時張叔喝了點酒,失了分寸,不但當場破口大罵,並且踢打雕像一頓後才離去。

丁蘭回到家裡,發現木像似乎臉色欠佳,詢問妻子後,得知父母的雕像遭人無理對待,便生氣地跑去張叔家,將他痛打一頓。 衙門知道此事後,便差人前來捉拿丁蘭。 這時兩尊木頭雕像竟流淚了。 之後地方官了解事情始末,敬佩丁蘭的孝心,向朝廷奏之,皇帝下詔讓地方官將丁蘭刻木孝親之事繪製成圖像,作為孝行典範。

丁蘭刻木孝親,和後來的祖先牌位類似,而原文中的擲筊又寫為“卜筶”,所以也有傳說認為這兩樣習俗起源於丁蘭。


《易經》

《易經》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占卜書,不少命理師與風水師拿此書研究,著作了各種占卜法;古代許多“鐵口直斷”的“半仙”也以《易經》為推算命理的工具。 事實上,《易經》的內容雖然看似簡單,但是裡頭所記載的文字與符號,卻有著相當深奧的內涵。

《易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文獻之一,它匯集古代的《連山》、《歸藏》和《周易》為一部書,但《連山》和《歸藏》早已失傳,因此後人又稱《易經》為《周易》。

《易經》的內容是以一套“陰爻、陽爻”的符號來描述狀態的變易。 “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組合為六十四種卦象;書中並記載著簡短文句與故事。 其內涵可代表中國古人的宇宙觀、精神觀、科學、數學、哲學等,甚至以現代科技的計算機概念都能夠對應(0與1的二進位法),是相當了不起的智慧。

這本奇書的作者為何人,從古到今眾說紛紜。 古人普遍認為是周朝文王所著,也有人認為,《周易》的“週”字是後來加上去的,因為《易經》三書中都未曾提到朝代,因此學者也只能認為是古史累積而成的結晶。 然而以其中深奧的道理含意來看,說它是一部“天書”也不為過。

古人相信行事必須順應天意,順天而行即為吉、逆天而行則為凶。 不論龜卜或擲筊,最初占卜的用意都是為了與上天、祖先溝通,藉此了解自己的決定是否符合天意;包括《周易》都是為探索天地間的規律而書。 但是現在的命理、風水不但講求推算吉凶,更妄言改運,卜卦、擲筊者則心想名利色氣之事而有所求,與“占卜”二字的初衷差之千里。

其實,正因為人的一生都是上天安排好的,命運不可改變,算命占卜才會有準確的可能。 當生活遭遇困頓或磨難時,不妨暫時放下改變命運的念頭,嘗試敞開心胸、坦然接受天意的安排。 即使苦難難解,若轉換角度樂觀接受它,或許可以讓生命的視野更加開闊。

http://www.kanzhongguo.com/node/383918

2010/12/29

史上唯一被朝臣痛打屁股的皇帝


史上唯一被朝臣痛打屁股的皇帝

作者:陳令申


皇帝作為中國封建王朝最重要的人物,其身體自然也是貴不可言。 朝臣們拜見皇帝時總要行三叩之禮,大聲三呼萬歲! 既然皇帝的身體如此重要,自然要十分小心地保護,不能隨意碰著傷著,至於棍棒相夾更是大不敬的事情。 然而,凡事總有例外,金國第二任皇帝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就曾被大臣們從龍椅上拖下來痛打一頓,這在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史上也是唯一的一次。

完顏吳乞買是金國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的弟弟。 據史料記載,完顏吳乞買力氣驚人,經常跑到樹林裡,一個人赤手空拳跟狗熊打架。 結果,每次倒霉的都是狗熊,他本人頂多只是皮外傷。 他和完顏阿骨打的兄弟感情很深,在著名的“頭魚宴”事件中,阿骨打作為部落的代表被應邀參加。 按照慣例,每個首領都要翩翩起舞,逗遼國皇帝高興。 阿骨打很有骨氣,打死也不跳。 遼國皇帝非常生氣,想當即下令要殺掉阿骨打。 一身大塊頭的吳乞買突然冒出大智慧,以隨從的身份當場表演了自己的拿手好戲,赤手空拳擒熊縛虎。 結果遼國皇帝看得哈哈大笑,就免掉了阿骨打的大不敬之罪。

完顏阿骨打十分痛恨遼國皇帝欺壓百姓,欺壓族人,作威作福的醜態,還時常拿自己的族人取樂,視他們和奴隸無異。 面對這一切,完顏阿骨打的心底便燃燒了熊熊不滅的怒火。

公元1114年,完顏阿骨打率領族人揭竿起義滅掉了遼國,1115年正月,完顏阿骨打稱帝,建立了金國,是為金太祖。 完顏吳乞買擔任了暗班勃極列(勃極列是金國特有的領導機構,相當於現在的政治局常委,暗班勃極列就是皇位接班人),跟隨皇帝哥哥東征西討,立下了汗馬功勞。

金太祖統軍伐遼時,他留守京都,總管朝政。 天輔七年(1123年)八月,金太祖病逝。 九月,完顏吳乞買繼帝位,是為金太宗,改年號天會。

那麼他被打屁股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話說金朝開國之初,家底兒太薄,連皇宮都修得跟土匪窩一樣。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提倡節儉,鄭重地與群臣定下誓約:國庫中的財物,只有打仗時才能動用。 如果有人違反了誓約,不論是誰,都要打二十大棍。 這一鐵令一直被很好地遵守著,直到完顏阿骨打去世。

到了完顏吳乞買做皇帝的時候,起初也是很節約的,就按他的皇宮來說,所謂的宮牆是用柳樹和榆樹形成的籬笆。 前廳辦公,後院住人,有點像梁山泊的味道。 放豬的趕羊的老百姓,前後院隨便出入。 除非進行重要的軍事會議,才會有士兵把守。

房子可以爛點,衣服可以破點,但是總不能連酒也不喝點吧? 於是,忍了很久的完顏吳乞買有天終於忍不住了,他在某個黑燈瞎火的夜晚,偷偷打開了國庫的大門,抓了一把財物去美美地享受了一次。 事後,丞相清點國庫時發現了此事,趕緊告訴了重臣粘罕。 粘罕一點兒也不含糊,馬上在朝上揭了此事。 經過群臣商議,決定處罰這個奢侈浪費的皇帝。 他們把完顏吳乞買連扶帶架請下寶座,打了二十棍子。 打完,又把他攙回寶座,然後,以粘罕為首的全體大臣一齊跪拜請罪。

事已至此,完顏吳乞買也無可奈何,然後恕眾臣無罪。 逗了一輩子狗熊的完顏吳乞買,做夢也沒想到會栽在大臣們的手上,至此以後,他再也沒有奢侈浪費過了,直到駕崩。





2010/12/28

貞潔女子死於“不貞” 守宮砂鬧出的人命


貞潔女子死於“不貞” 守宮砂鬧出的人命
文 / 簫兒
http://www.stnn.cc:82/arts/200811/t20081126_912488.html



如今的國人,性觀念較之從前,開放了許多。一夜情,婚外情,未婚同居,同性戀,這些字眼到處充斥著我們的耳膜,迷亂著我們的眼睛。據華南師範大學心理諮詢研究中心進行的一項最新大學生性觀念抽樣調查顯示,近40%的大學生不介意自己的伴侶是否是處女(或處男),約50%以上的大學生認為性行為可增進愛的發展。由此可見,如今的年輕人,對於女孩的貞操不似過去那麼介意。

何謂貞操?翻開詞典,我們可以看到兩種解釋:一為忠於信仰的原則和品質;二為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傳統道德觀念。我們談的貞操大多是指後者。對於貞操,古代人遠比現代人要重視許多。“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貞潔,對於女子而言,在古代甚至比生命還重要。

不可否認,單純的貞潔觀要求是正常的。一個人,無論是男子還是女子,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可亂性,否則與動物無異。古代是農業社會,家庭宗族結構複雜,必須血統純正,否則社會就亂了,所以要求女子貞潔。雖然以現代的角度看是害人,但在當時實屬無奈。可這一無奈之舉,不知使多少女子深受其害。

為了保護女子貞操,古代有很多招數。其中,守宮砂便是其中之一。那麼,守宮砂到底為何物?“守宮”,其實就是大家常說的壁虎。據說,古代人把壁虎捉來用瓦罐一類的東西養起來,天天喂它吃丹砂,吃到七斤丹砂的時候,就把它搗爛。如果塗抹在女子手臂上,經過數日不加洗滌,就可以深入皮下,再經擦拭洗滌都不會抹去,而且顏色愈見鮮艷,只要不過性生活就終身不滅。但一過性生活就消失的無影無綜。


相信大家都看過金庸的《神雕俠侶》,小龍女胳膊上就點有守宮砂。後因被全真道士尹劍平所污,顏色褪去直至消失不見。據說守宮砂非常靈驗,這種方法起源於程朱理學開始盛行的宋代。但它只能用於未婚女子身上,對於已婚女子來說,守宮砂毫無用處。但由於在宋代這種方法剛剛開始流行,許多人並不真正了解其中的奧秘,結果鬧出了許多笑話,也出過人命。悲情女子何芳子就是守宮砂的犧牲品。

她是亡國之女,父親是後蜀蘭臺令史,因不願投降宋朝,被宋軍殺死,女兒從此流落民間,後歸四川萬縣土財主林宓所有。

何芳子是林宓的第五房小妾。生的花容月貌,氣質高雅。如果不是因為亡國亡家,她一千金小姐,自有父親做主,將來許配一如意郎君,琴瑟合鳴,比翼雙飛。誰知造化弄人,最終卻嫁一土財主,還是第五房小妾,整日與一幫俗脂庸粉為伍。因此,她不屑于與她們爭寵,每日價自顧讀書誦經,結果,一因年輕貌美,氣質不俗,二因知書達理,不爭風吃醋,反而使林宓更加迷戀她。這樣自然在家裏樹敵眾多。

後來林宓花錢買了官職,準備赴汴京任職,臨行前,什麼都能放下,惟獨幾個年輕貌美的侍妾讓他牽腸挂肚,放心不下,更擔心他走後,侍妾們耐不住寂寞,與人私通。於是,一個道士朋友給他出了一個餿主意,從江湖術士手中買來了守宮砂,教他點在侍妾們臂膀上。林宓頓時如獲至寶,按照順序一一點在妻妾們手臂上。

可是,何芳子對這種近乎屈辱的做法嗤之以鼻,不屑為此。她認為,珍守貞節是女人理應遵從的本分,何必要用人為的形式來束縛來約束呢?因此,輪到她點的時候,她死活不依,可是那些不懷好意的妻妾們怎麼肯放過她?她們七嘴八舌的議論著,對她指指點點,再加上林宓的堅持,她只好伸出了自己雪白的臂膀。林宓放心的出發上任去了。

何芳子本就不願點砂,既已點上,她也沒當回事,照樣洗浴如昨,滿不在乎,不似別的女人,寶貝似的護著她們的守宮砂。生怕掉了。因此,沒過多久,何芳子手臂上的守宮砂竟然褪的乾乾淨淨。這下子,可給那些俗氣的女人找到口實了,她們輕蔑的嘲笑她,諷刺她,幸災樂禍的等著老爺回來處置她。更有甚者,有人還不辭辛勞的躲在她窗底下偷聽,試圖找到她偷漢子的證據。可以想像,她們該是多麼的失望。

腦滿腸肥的土財主在汴京立穩腳跟後,就派人把妻妾從萬縣接到京城。當晚,他就迫不及待的檢查她們的守宮砂。余者都在,唯有芳子的不見蹤影。林宓當時就臉色大變,當即甩給芳子兩個耳光。還令手下嚴刑拷打,逼她交代出“姦夫”。芳子好冤啊!她上哪去製造一位“姦夫”啊?她唯有低頭不語,默默忍受著那一下又一下的鞭打。直至遍體鱗傷。而她的心,也隨那鞭打,被一點一點的敲碎。

當晚,她留下一份血淚和成的遺書,懸梁自盡。一代紅顏,轉眼香消玉殞。如果這事發生在萬縣,不過是財主家死了個小妾,跟死個小貓小狗一樣無異。無人問津。然而這是在天子腳下,這人命關天之事很快就沸沸颺颺傳開來。官府自是不能置之不問。後來,開棺驗屍,發現芳子遍體傷痕,全身都是鞭打的痕跡。判官得知情由,居然是為守宮砂逼死人命。後來,他做了試驗,證明瞭守宮砂對於已婚女子其實是毫無用處的。就這樣,清清白白的何芳子蒙受不白之冤,含屈而死。林宓在天子腳下鬧出這麼大的案子。自是被免去官職,加以重罰。家財萬貫,頃刻散盡,畢竟,還有千金散盡復還來的時候。可是,那貌美如花,貞潔清白的女子,何芳子,她,可有生還的機遇?就這樣,宋代的民間女子何芳子,湮滅在歷史的貞潔觀裏,那一縷冤魂,千年不散!後來聽說,大理寺還沒來得及重判林宓,他就神秘的死去了。舉頭三尺有神明!


(本文引用自:http://blog.stnn.cc/StBlogPageMain/Efp_BlogLogKan.aspx?cBlogLog=1002239633
(博客地址:http://blog.stnn.cc/suyunye/Efp_Blog.aspx

揭秘古代守宮砂女人貞操疑案


揭秘古代守宮砂女人貞操疑案



晉朝《博物誌》中記載:如果用硃砂餵養壁虎,壁虎全身會變赤。 吃滿七斤硃砂後,把壁虎搗爛並千搗萬杵,然後用其點染處女的肢體,顏色不會消褪。 只有在發生房事後,其顏色才會變淡消褪,是以稱其為“守宮砂”。 有了這種傳說中效果絕佳且步驟簡單的能夠驗證女子“貞操”的方法,也不管其是否真實,一些朝代便把選進宮的女子點上“守宮砂”,作為其是否曾經犯淫犯戒的標誌。

在民間流傳開來,以訛傳訛,便有了以後眾多的武俠小說作者藉用“守宮砂”來做的文章。 據說,守宮砂只能用來驗證處女的貞操,已婚婦女是絕對不靈驗的。 實際上,這種辦法是在宋代隨理學的興起而得到推廣的。 在宋代由於剛剛使用,經驗不足,鬧出了許多笑話,弄出了許多是非,其中有名的一個冤案出現在四川。

事情還得從宋太祖滅後蜀講起。 王全斌率軍進入四川,宋太祖諄諄告誡:“行營所至,毋得焚盪廬舍,驅逐吏民,開發丘墳,剪伐桑拓。”然而宋軍驕縱不法,濫殺無辜達數万人。 民情洶洶,民變迭起,宋政權一面嚴懲有關人員,一面派太祖的弟弟晉王趙光義入蜀宣慰,一面承諾減賦,一面承諾拔擢人才出仕為官。 所謂拔擢人才,既然屬於安撫性質,自然是以有財有勢或者有頭有臉的人士為主,至於真才實學則放在次要地位。

四川萬縣大豪富林宓田連阡陌,騾馬成群,自然也在拔擢之列。 於是打點行裝到汴京去朝見皇上,接受宋太祖的面試,等待任命。 林宓除結髮妻子外,還有五位如花似玉的侍妾。 最小的侍妾叫何芳子,才18歲,原本是後蜀政權蘭台令史何宣的女兒。 宋朝滅後蜀,何宣不願降宋,被宋軍殺死,可憐官家小姐何芳子淪為萬縣土財主林宓的第五房小妾。

林宓即將動身前往汴京,家中的所有事物都已交待妥當,唯獨對年輕貌美的侍妾放心不下。 於是將心事透露給了他的好朋友、城外清風觀中的上乙真人。 對上乙真人來講,這自是小事一樁。 他不久就從江湖術士的手上購買了一些守宮砂,如此這般地把用法給林宓解釋一番。 林宓如獲至寶,回家之後一一親自點在侍妾們的臂膀上。

何芳子是位千金小姐,人既甚美,讀書也多。 在她為自己所描繪的人生藍圖中是希望找到個如意郎君,比翼雙飛,最終想不到卻嫁給了一個幾十歲的鄉間土財主,還要和一群庸脂俗粉天天爭寵鬥氣。 她本無意於這種無聊的爭鬥,但由於她年輕貌美,知書達理,氣質高貴,使得林宓天天黏著她,而冷落了那些女人,於是那些女人就結成統一戰線,處處與她為難。

那些女人們自林宓離家之後,一個個小心翼翼地保護著她們手臂上紅豆般大小的守宮砂痣,不敢洗滌,不敢觸碰。 何芳子卻痛恨它,好像那是塗在她身上的一個污點,她滿不在乎,照樣沐浴洗滌,不久,守宮砂竟然消失得無影無踪。 這一下,那些俗氣十足的女人終於找到了攻擊的藉口,諷刺她,嘲笑她,甚至公開罵她偷人養漢。 更有不辭辛勞的,夜夜躲在何芳子的窗下偷聽,隨時準備捉住淫婦姦夫,準備看看這小婊子是如何勾引男人的。

半年以後,林宓已經奉派在汴京任職,派人前往蜀地把一妻五妾一同接來京城。 當天夜晚,林宓就迫不及待地在燈下一一檢視妻妾們的守宮砂痣。 當看到何芳子時,那帶著得意笑容的臉僵硬下來,一怒之下,當即就給了何芳子兩記耳光,問她這是為什麼。 何芳子把頭低著,臉上沒有一點表情,牙齒緊緊地咬著嘴唇。 林宓火冒三丈,下令嚴刑拷打。 何芳子自知行動上沒有越軌,抵死不肯承認自己有什麼情夫。 可林宓那一記一記的鞭子,把何芳子的芳心一點一點地抽碎。 她徹底絕望,留下一封血淚交織的遺書,自縊而死。

林宓仍以為何芳子是羞愧而死,對何芳子以死剖白的遺書並不重視,草草地把何芳子埋掉了事。 林宓在萬縣財大勢大,打死一名奴僕或冤死一個侍妾,只要花些銀子,擺平其親友家屬,便可不了了之。 然而在天子腳下的汴京城,可就是人命關天,非同小可了。 林府死了個小妾,第二天便沸沸揚揚地傳播開來。 開封府聽到消息,當下雷厲風行地查起案來。 第一步就是開棺驗屍,發現何芳子皮開肉綻,全身都是鞭打的傷痕。 接著就是提林宓前來審問,林宓無法隱瞞,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經過講出來。

於是判官用林宓所剩下的硃砂,點染在三名婦人臂上,然後把一條活壁虎放在其中一人的手臂上,那壁虎瞬間就把那些守宮砂舔得乾乾淨淨。 事實上守宮丹砂點在處女的手臂上,經過數日不加洗滌,或可深入皮下,再經擦拭或洗滌都不會消去,而且愈見鮮豔。 就算傳說中一經房事,顏色就自行褪去,可是對於已經有過婚史的女性來說,守宮砂就毫無用處。 何芳子無疑是受了莫大的冤枉。 開封府尹判何芳子清白,林宓濫用私刑,逼死侍妾,免去官職,並加重罰。

http://www.kanzhongguo.com/node/379540

2010/12/13

品評作家高閻,行義的墨家兼士!文 / 鄧開來

001ec949f8470d9f7bde2f.jpg

品評作家高閻,行義的墨家兼士

一位具備寒山子心量與墨家身量的商人兼文人作家

文 / 鄧開來



《墨子‧兼愛中》說:無論貧富貴賤,應相敬如賓,既互通往來,又互相幫助,而不願見到世間有以大欺小,以強淩弱,為富不仁,和以智欺愚的情形。世人如能順天理而行,國家社會便能享有安定,萬民百姓才能享有安居樂業。墨子曰,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無非是指,勞動的人能昌盛富足,富足的人當濟助於受饑寒之迫者。對於懶惰的人呢?當遭社會鄙棄。那麼貪淫又貪婪的人又該如何?當受到律法的制裁!至於那些唯恐天下不亂,經常以言論暴力殘酷待人,又藉著挑撥分化、顛倒是非與誣蔑他人以顯己名聲、以進錢財的社會毒瘤,又該如何?應當遭到世人的唾棄!是故墨家的理性思維乃以兼愛為核心,但面對貪贓枉法,顛倒是非黑白的社會毒瘤,墨家不寬容看待!

墨家的「兼士」向來不怒而威,不言而教,不佔天下卻擁有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這個道理。得天下其實就是「得道」,這也是墨子所強調的「行義」。在墨子千里救宋的故事中,魯班被墨子說服不攻宋國後,說了一番話。他說,聽了您的話,現在就是給我宋國,我也不會要了。墨子呵呵笑說,這樣一來實際上你已得到了宋國了。你不僅得到了義,所以我樂意奉上宋國給你。不但如此,因為你認真行義,我還要將整個天下都給你!

公道自在民心,民心就是天理,人人心中有桿秤。民心向背,只有智者才能開悟,才可像墨家「兼士」那樣不受表面所拘,為眼前利益或美色所迷惑,或為他人之誣蔑與羞辱而亂其心。心隨理行,理隨德顯,上德無影,下德無蹤。上德與下德不斷踐行,道生於中。道是說不清,看不到,聽不見,心也一樣,真也一樣。

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是否存乎民心?又在乎是否對國家民族做出了一絲貢獻?常常懷抱此一心思的人,其生命格局自然非比一般庸俗之輩,無論任何人從事何種事業?他的事業發展往往就取決於當事人的心量與身量上。世人可以從全球許多有成就的企業家、文學家、科學家等人中觀察到。作家兼從商的高閻,就有明顯的特徵存在。

然而,為什麼我會如此推崇作家高閻?就是從他的文章內容所發現而來的,文章中我看到高閻這個人的生命格局,高閻的網路遭遇,對他來說應該談不上什麼挫折(但可視為殊異的體驗),相反我認為這是上天介紹高閻給世人認識的一種方法與藝術;讓我們見識到什麼是儒道之「修」?什麼是佛家的「定靜慧」?

高閻將殊異的體驗之心情,轉換成慷慨陳詞的數篇文章,如「中華民族的盛事就在今日」、「心連心創造台灣十年飛躍,莫使台灣再失落黃金十年!」等篇,內容依舊脫離不了身為知識份子的他,對台灣、對中國、對中華民族、對國家民族未來走向的深切關注。文章裏他為讀者做了一番客觀分析,以大角度,高遠視的論述自己的觀點,目的就是在引導你,讓你明白台灣發展不可在投票上感情用事。

也就是說,他人都身陷網路遭遇之際了,卻還能心繫著台灣的穩定,掛懷著中華民族的發展,關注全球中國人的時代處境!世人們請你告訴我,哪個文人或有為的知識份子,或商人可以有這種心懷與生命格局?網路裏有上億個部落格和數算不盡的文章,但什麼人的文章、內容和其心思可以含蓋對生命的多元關切?但是上天介紹高閻給世人認識,卻是以一種奇妙的方式(網路遭遇)為開端,讓世人見識到什麼是有修為的人之「真修者」,這就是所謂「遭難見真修」的道理,也就是一個人是否真實修?端看遭遇困境與難處時,或面臨試探時,究竟他會如何處之,或展現什麼樣的作為?而高閻果然以「中華民族的盛事就在今日」的一篇文章引來全球華人的側目與共鳴!因為這樣,很多人開始注意到高閻這名作家,從而讓我們認識到高閻詩詞釋義作品裏,所隱含世人們未曾發現的精神信念與意境之深遂?

我們一般很少看到在古代詩詞釋義上會從佛學、道學、儒學與神學的角度,來描述古代文士的生命內函與詩詞意境,高閻儼然可以說是近代頭一個是從「生命信仰」的觀點切入,並加以巧妙完美的詮釋古詩與古詞意境與精神的彰顯,使讀過他文章的人豁然開朗,若沒有讀了高閻對古代文豪其生命精神的描述,恐怕任何人都不算真正認識蘇軾、歐陽修、或李清照…等古代文豪。儘管我們可以在圖書館裏找到很多相關評論中國古代文豪的專書,但如果你沒有品讀過作家高閻的古代詩詞釋義之三千餘篇之作,那麼任何人對中國古代詩詞的研究都不算完整。

作家高閻其文章精神格局上不僅具備墨家的心量,亦具備一名「墨家兼士」的該有條件,而且是最嚴苛的條件資格,因為一般尋常人是絕對達不到這種心靈境界、文學素養,尤其看待生命的態度。所以我私自揣想,高閻對佛學、道學、儒學與神學有相當專研之外,一定對墨學亦有相當自己的獨到見解,希望有機會和榮幸能拜讀高閻作家更多作品(在書市裏看到高閻古詩詞釋義的一整套書),以品味高閻充滿智慧的心靈與思維想法,就因為您有寒山子的心量,也有著墨家的身量。

鄧開來
(現從事國際及兩岸法商事務‧墨學研究者)


-  鄧開來 -


偶然中發現高閻作家的文章其格局、見解和詩詞釋義,都與一般書本裏的詩詞釋義有很大不同,作者高閻似乎以短小說對白,或以說故事的方式,來詮釋古人詩詞的內函與意境,而且深入淺出,讓不懂欣賞詩詞的人能完全領會而感動!堪稱近代古詩詞釋義作品之上乘之作。

畢竟市面上所販售相關古詩詞釋義的專書,幾乎沒有此類型或相關風格的創作,的確,高閻作家的古詩詞釋義,完全屬於創作形式的作品,讓人恨不得收藏和拜讀高閻作家的所有三千多篇的古詩詞釋義之作,可惜高閻作家的著作並未公開販售。在Google搜尋下,方知高閻著作完全屬於自費出版,單純為公關饋贈用途,許多出版商想以高價購得版權,好像也沒有結果,我猜想高閻大師是想將自己的著作,定位為結緣與功德之用,非以營利和圖虛名為目的吧。

當然高閻老師似乎並不需要靠微薄的版權費為收入來源,如果予以大量出版增送流通的話,怕也是一筆龐大印費,所以祇能少量饋贈,目前高閻老師在網路上發表的作品不多,加上部落格因故關格,未免令人惋惜!這對全球熱情的讀者們來說,無疑是個損失!但還是期待有一天能在書店裏,發現高老師的書,以及令人驚嘆的石墨藝術畫冊與畫展,那定然讓人欣喜若狂!現在只能期待,衷心的翹首以待!

●  請點擊如下高閻Greym2012文章標題,連結相關網站....

高閻石墨鉛筆藝術賞析 - Eastern Taipei 台北東區 / Taiwan
高閻石墨鉛筆藝術賞析 - Spring Wall 春 牆
高閻石墨鉛筆藝術賞析 - Spring Tree 蒼鬱春樹 / Taiwan
高閻石墨鉛筆藝術賞析 - Greym Self –Portrail 2008‧Art Creatio...
高閻石墨鉛筆藝術賞析 - Chinmen Soldier -Greym 金門大兵-高爺
高閻石墨鉛筆藝術賞析 - Stone Arches Corridor 石拱圈亭仔腳 / Taiwa...
高閻石墨鉛筆藝術賞析 - Wall Building 紅磚牆樓 / Taiwan
高閻石墨鉛筆藝術賞析 - Autumn Wall 秋 牆 / Taiwan
高閻石墨鉛筆藝術賞析 - Silent Spring 寂靜之春 / Taiwan
..........................
.....................................

高閻文集Greym / 聞天語,歸何處
高閻文集Greym / 鄭氏畫荻之功,大智大勇大勢至
高閻文集Greym / 高閻語錄選(一)
高閻文集Greym / 長江明月紅塵若夢
高閻文集Greym / 人生自是有情癡
高閻文集Greym / 定風波上輕聲笑
高閻文集Greym / 麋鹿不羈,一肚子不合時宜
高閻文集Greym / 證悟空性,無私無我
高閻詩選Greym / 惜福‧惜緣
高閻文集Greym / 藉祈雨,明天道
高閻文集Greym / 夢筆生花,江郎才盡
高閻文集Greym /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
..................................

2010/12/02

文化的春天在哪裡?《老男孩》等"草根"文化火熱




文化的春天在哪裡?
《老男孩》等"草根"文化火熱

董陽



時下,一部網絡電影《老男孩》迅速躥紅,打工者翻唱汪峰歌曲《春天裡》的手機視頻引起競相傳閱,前不久打工文學《國家訂單》榮獲魯迅文學獎。三件看似無關的文化熱點相繼出現,為喧鬧卻平淡的公共文化空間吹進了一股新風,給人們帶來了久違的感動。

然而,這三部頗有人緣的作品看起來都有些粗糙:《老男孩》40分鐘的小制作怎麼看都像網絡拍客自己鼓搗的實驗品﹔在打工者翻唱《春天裡》的手機視頻中,背景是矮小擁擠的宿舍一角,兩位“主唱”放下啤酒瓶子赤膊上陣,純屬自娛自樂自拍﹔打工文學作者王十月雖然“踏入文壇”已近10年,但其獲獎作品《國家訂單》的文筆並不“專業”,平淡無奇,甚至可以說質野無文。

到底是什麼感動了我們?我們究竟為何而熱淚盈眶?《國家訂單》講述服裝廠小老板和打工者的矛盾,但並沒有簡單地將兩者對立,他們面對的困境雖然不同,但內心的掙扎都是相似的﹔《老男孩》雖然風格夸張、極力“搞笑”,卻藏不住“老男孩”們“生活像一把無情刻刀”的辛酸感慨和試圖超越“未曾綻放就要枯萎”那樣平凡生活的掙扎﹔在《春天裡》,“主唱”們並非“演唱”,當年一把破木吉他帶來的快樂,和如今“歲月留給我更深的迷惘”相對比,唱的更像是他們自己,忘情投入的神態和質朴粗獷的嗓音每每叩動人心。

形式粗糙卻透著股真誠勁兒,生活即使令人心酸也不放棄希望。T部文藝作品一時風行,構成了觀察當下文化現場活生生的片段,它也許有助於認清那些一直困擾我們的問題:什麼是文化?我們的時代究竟需要怎樣的文化?我們如何順應文化的規律真正促動文化的大發展和大繁榮?

什麼是文化?提起文化我們往往想起的是經典和文化大師,卻極少想起我們自己。然而正如政治和經濟一樣,文化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文化就是我們脈管中流淌著的血液,那種把經典和文化高高供起來的行為實際上是將文化異己化和非人化,把普通人變成文化的對立面,讓人相形見絀、頓生卑微粗鄙之感。《中庸》說“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上述三部作品的作者都是再普通不過的平常人,他們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憑著真誠和才華依然獲得如此眾多發自內心的欣賞和共鳴,就是最好的証明。文化不僅是一種“產品”和“商品”,更是人之生而為人應有的表達權,是現代社會每個公民的基本權益。

我們的社會需要怎樣的文化?以人為本的社會需要以人為本的文化。以人為本的文化首先要尊重人、尊重現實。那些從現實生活裡生長出來的文化,鮮活充滿生機,它們也許並沒有精致的形式,也不需要多大的成本,卻為人傳唱不息。《詩經》、漢樂府、“古詩十九首”裡那些最能感觸心靈、讓人過目難忘的名篇多數都形式簡單,風格朴拙,一唱三嘆,余音繞梁。中國最早的詩歌《彈歌》隻有簡單的8個字:“斷竹,續竹,飛土,逐肉”,極盡節制卻不失生動,令人回味不已。啟功先生說“唐以前的詩是長出來的,唐人的詩是嚷出來的,宋人的詩是想出來的,明清以后的詩是仿出來的。長、嚷、想、仿四字既精要地概括了中國詩歌四個階段的美學特點,更是態度鮮明地推崇尊重人和現實、自然“生長”出來的文學創作。

我們需要真誠的文化。真誠的文化就是不扭曲對現實的感受,真誠表達人生體驗和生命感悟的文化。李贄說“童心者,真心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焉者也”,劉勰《文心雕龍》更是主張“為情造文”,反對“為文造情”,情動於中而發之於外,形式和內容自然天成,渾然一體,貼近生活,靠近人心。在打工兄弟的《春天裡》,我們能聽到歌聲中涌動的拳拳真情,飽含著太多的滄桑和感慨。他們不說,但歌詞透露出來的辛酸和粗獷、略顯蒼涼的聲線,在真摯的“嚷”聲中水乳交融。從某種意義上講,幾臻完美。完美不是完整和精致,完美是具有征服人的力量。

從功能上看,我們的文化不僅應有教化的功能,更應該重視文化作為公民基本表達權利的疏泄功能。古希臘的哲人即強調文化的“疏泄”功能,比如亞裡士多德就認為人們通過觀看悲劇能夠疏泄心中郁結的情緒,有淨化心靈的作用,這一點也正是亞裡士多德更加重視悲劇這一文藝形式的原因之一。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通過文學藝術的形式,抒寫心中的郁結、感悟和思考有利於人的身心和諧,而偉大的藝術也將從中產生,這就是所謂的“不平則鳴”、“窮而后工”。從現代政治的角度,文化表達是公民的基本權益,文化的教化功能應該結合文化的“疏泄”功能,而不是單向度的“灌輸”,而在全新的社會語境下,單向度的“灌輸”無法起到教化的功能,我們更應該重視人本身具有的自我淨化功能。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文化的創造者。這句話不能流於形式。我們的文化建設不僅需要文藝巨匠,更要讓廣大人民都有文化的渠道和途徑表達自己的情緒、夢想和訴求。主流來自草根,草根孕育了主流﹔每個人都有文化創造的天性,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就是要解放這種天性。在文化體制改革的當下,我們要做的就是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這種文化權益,支持那些廣受人民群眾喜愛的“草根”和公民文化,讓他們有權利“被傾聽”,“被關注”,“被欣賞”,從而融會更富生命力的文化生態。惟其如此,我們才能迎來文化的春天。

在現代化進程中重塑中華文化影響力


在現代化進程中重塑中華文化影響力



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幾代中國人的追求和夢想。尤其是中華民族在經過了百年的屈辱之後,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對全體中國人而言具有特別重要的意涵。從根本上說,追求現代化作為人類整體進化的原動力,包含了政治現代化、社會現代化、文化現代化、人的現代化以及生態現代化等方方面面的內容。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進程,就是中國不斷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也是中國綜合實力、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的過程。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所呈現出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在不斷增長。筆者在1992年出版了一本《諸神的爭吵--國際衝突的宗教根源》。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王緝思教授曾撰文評價此書比美國亨廷頓教授《文明衝突》的論文出版的還早,而且是20萬字的專著。這本書連續再版了五次,我一直沒有對它的內容進行修訂。而歷史的演變,讓我驚奇地發現很多有關文明衝突事件被我在書中不幸言中。如果說文明的衝突是“諸神的爭吵”,那麼改革開放之後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應該是“多元文化君子的自白”。因為中華文化不是單一的文化,它是在五千年歷史演化當中不同文化的混合體,包括中國本土的道教、儒家和外來的佛教、伊斯蘭思想。闡釋在經濟高速發展之後一個多民族共同體的文化影響力問題,一方面是要找到現代化進程中中國與世界的共存之道,另一方面是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中華文化的重新塑造。

中華民族價值觀念的繼承和重塑

中華民族價值觀,是全體中華民族成員所共同認可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追求,以及共同奉行的信念、信仰和共同選擇的價值實現途徑、方式等。中華民族價值觀不僅有普遍的價值認同和傳承,而且在不同歷史時期還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由此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體系,體現了歷史合理性和現實針對性的完整統一。就現階段的中國而言,民族價值觀在形成方面,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我們對歷史的繼承不夠,這是中國近現代史的悲劇。

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演進中,發展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出現了嚴重的歷史斷層,集中體現在固有價值觀已不能支撐中國的發展,而西方海權擴張、殖民貿易又帶來了中西方文化的衝突,使我們無法主動選擇社會演化的進程,被迫納入了西方主導的近代化、現代化的過程。20世紀的中國在東西方衝突與“自強運動”中尋求發展,開始了“雙重救亡”和“雙重啟蒙”。“雙重救亡”,即內抗衰敗化,外抗邊緣化。“雙重啟蒙”就是不僅要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還要接受現代的民主思想、制度觀念等。

由於受西方的壓力過大,中華民族在近現代價值重建的過程中日益表現出革命化的趨勢。革命成了中國現代化的特殊表現形式,也是中華民族價值觀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必須遵循的歷史邏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的傳統價值觀出現歷史性坍塌,在“雙重救亡”和“雙重啟蒙”的壓力下,我們極力向西方尋求價值重建的動力,希望找到一種能與中華民族傳統價值觀相契合的理論,於是就有了“中體西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潮和運動。

1949年新中國建立,強大全能的國家政權及迅速的工業化戰略,為中國現代化准備了經濟基礎和社會動員能力,但也帶來了巨大社會成本。如在東西方冷戰背景下,在西方軍事、經濟封鎖之下,不得不采取被動、自卑和抗拒地對待世界的態度;在完成社會革命的過程中,採取“畢其功於一役”的急功近利的激進社會變革;在經濟建設中出現好大喜功的盲目急躁心理;在社會管理和思想領域採取過於集權的“倒果為因”的思路,等等。這些都是我們進行歷史反思的遺產。

從1979年開始的中國現代化建設,仍然是中國“自強運動”的繼續。遺憾的是一開始我們只注重經濟發展,一窩蜂的追求經濟發展指標,去賺錢、追趕西方的物質發展水平,所以我們在“器物文明”方面有了長足進步。而在“制度文明”方面以及在價值觀的重建上卻出了問題,產生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以及文化的缺失與淺薄。誠然,“器物文明”的進步,使我們有了重新弘揚民族文化的信心和基礎,有了致力於塑造民族價值觀和全面邁向“制度文明”的勇氣。所以,中共中央在十七大決定花大力氣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在這樣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我認為最關鍵的是要將我們在“雙重救亡”和“雙重啟蒙”過程中,以及在強化“器物文明”發展階段裡被邊緣化的中國傳統文化能重新恢復起來,把被擱置了一百多年的中華民族傳統價值觀的精髓重新梳理出來。

就傳統文化而言,有長期以來形成的古典文學,如《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等,以及繪畫與書法、傳統音樂、舞蹈與戲曲,等等。這是我們現代中國人必須要補的文化課。中華民族傳統價值觀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和集中反映,包括了“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以人為本”、“諧和萬邦”等思想,表現出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居安思危、樂天知足、崇尚道義等特征。這些思想的重新恢復和發揚,應該成為中華民族崛起、中華文化復興的重要表征。

因此,當代中華民族價值觀的重塑,首先要從中華傳統文化價值體系的精髓中找到與現實的契合點。其次才是中華民族價值觀的開放,從世界文明和時代發展中汲取民主、法治、公平、和諧、文明以及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等概念。由此形成一系列新的價值觀念,諸如自立意識、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治意識、科學意識、生態意識、公平正義意識以及改革開放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等等。這些新的具有鮮明時代特性的價值觀念既是中華民族價值觀形塑的重要內容,也是中華民族價值觀發展的重要動力,更是中國以良好姿態融入世界的重要體現。

總體看,民族價值觀的重塑和文化影響力的發展,途徑不外乎對傳統文化的再造和對外來文化的消化。我稱之為“創造性轉化”。即以“創造性轉化”的精神,來達成民族文化和價值觀的現代化,創造出一種有別於西方現代文明的中華現代文明,這既是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大貢獻,也是當代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重要模式。

中華文化影響力的內涵

一個國家作為功能整體來說,包括政治制度、經濟基礎以及調節各階層利益的社會組織三個部分,表現出來的就是政治力、經濟力和社會力,而貫穿其間、協調三種“力”之間關系的就是文化價值體系。文化價值體系是處在政治力、經濟力、社會力之上的,具有協調性、粘合性和無孔不入的影響力。因此,將文化作為軟實力成了這幾年的流行提法,也表明中國發展到現在,已越來越深刻地體認到文化對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重要性。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強調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說明“提高文化軟實力”已被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文化影響力作為軟實力對內而言,就是“和諧”。我們經常講民族凝聚力,它體現了一個民族的精神。

現在中華民族精神首先就是團結和諧,56個民族命運共同體、海峽兩岸的血脈共同體,講的就是團結和諧。圍繞和諧,中國傳統文化在歷史積澱中有一系列的闡釋,儒家思想解釋就是“仁”。“仁”不僅是指人與人之間的愛,還有人和自然關系的協調,“萬道并行而不相悖,萬物并育而不相害”,以及可持續發展、環保意識和不以經濟指標衡量發展的態度等,其中都包含了和諧的思想。

文化影響力對外來說,即對國際社會來講,有三個方面的內涵:

第一是中華民族的形象。近代以來我們經歷過很多苦難,悲情意識很強,再經過冷戰對峙,我們又被迫進入了一種“孤獨的憤怒之中”的狀態。而今天中華民族的形象應該是擺脫了屈辱與自卑之後所表現出的那種面向世界的從容、自信與自重,以及對其他民族平等相待的心態。發揮文化影響力就要展現出中華民族的開放、包容。在世界上,中華民族給予人們的印象是什麼?就是我們五千年的文明,我們的哲學思想,包括《道德經》、《論語》、《莊子》等文化典籍所蘊涵的精神。

然而,由於“五四運動”中以文化革命的極端方式全盤否定中華文明以及之後中國內亂、外部入侵,很多東西沒有及時整理。新中國成立後,過度強調革命式的普羅大眾文化,反右運動對中華傳統文化精神載體--知識分子的傷害,接著就是文化大革命,然後改革開放中重商主義對文化的輕視及扭曲(文化搭台,經濟唱戲),最後就變成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斷代。現在,我們要把這種斷代重新連接起來,所給予世界的,首先應當是系統、全面、深刻的中華民族文化價值觀念,而不是只給人家展示放風箏、跳秧歌舞、京劇臉譜、川劇變臉、辣子雞丁,這些不是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更不是中華民族文化典雅高尚的外在形象。我們的哲學、文學、藝術,還包括我們古代的民族服飾、文物、生活方式以及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系列優秀物質文化遺產,才是我們民族精神的外在形象。

第二是中國的國家形象。新中國成立以後,在國際上的國家形象總體上是正面的,一個新中國屹立在東方,生機勃勃,雖然有東西方陣營冷戰對抗,有意識形態衝突,但仍然堅強地站起來了。改革開放之後,商品社會帶來的“商品拜物教”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系列西方價值觀念,對我們的國家形象產生了負面影響和衝擊,出現了道德倫理秩序裂解,出現了唯利是圖、造假、不誠信等社會現象和問題。近年來,在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中國的國家形象有了很大的改觀,未來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國民素質教育。

中華民族的國民素質或者民族性的再造,必須把古代和現代、東方和西方的價值觀念結合起來,把中華五千年文明精神、文化價值傳統,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我們現在社會通行的普世價值結合起來,摒棄那些“偽中華文化”、“偽東方文化”,摒棄商業操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些膚淺、低俗的東西,給世界一種現代的、純正的中華文化。要弘揚真正體現正氣和正義的東西,弘揚中華民族真正的傳統、典雅、周正的廟堂文化。我在9年前出版的《百年的沉思--回顧20世紀主導人類發展的文化觀念》一書中,寫到了科學發展、和諧社會、可持續性發展與環保等問題,也提到了“生態文明”。如果這些觀念都能和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就能給予外界一種全新的中國國家形象。

未來中國的國家形象應該具有三個方面的特征:一是不帶有攻擊性和強制性的國家行為,要與具有強大軍事力量并經常攻擊他國的某些大國完全區隔、完全不同;二是要有與其他國家共存共榮的和平外交方式;三是對30年經濟高速增長之後的“中國模式”進行總結和理論化的闡釋,并惠益於全世界。

第三是中華文明的形象。中華文明的形象與中華民族的形象、中國新的國家形象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她更宏大、更寬泛,是五千年中國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影響東亞與世界的文化系統,是一個大的文化共存和思考。這方面如果處理不好,周邊一些繼承了中華文明的國家就會和我們爭奪文明的發明權、發源權。比如,韓國與我們爭“端午節”、“漢字創造”、“中醫中藥”的發源權,甚至涉及歷史的解釋和當今的地緣政治中的版圖領土問題。

因此,整個中華文明的形象屬最高一層,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是中國歷史、哲學、音樂、舞蹈、建築、宗教、電影、繪畫、戲劇等的綜合。這方面我們比較欠缺,西方國家則相對做得比較好。美國的漢堡、可口可樂、好萊塢大片、美國大兵的軍事基地、美元等等,閉著眼睛,都能想出這些美國的“文化符號”。中華文明的形象在當今世界卻很難給世界各國人們具體的“文化符號”表征。現在很多年輕人愛看韓劇,認為代表了韓國文化,殊不知這些實際上都是中國文化的體現,韓劇《大長今》裡面的中醫、食療、宮廷禮儀、人際關系、甚至包括服裝等,每一樣都是宋代、明代中華傳統文化的體現。而我們自己拍的一些電視劇,卻很少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實事求是地展現在國人和世界人民面前。這方面值得我們去反思。

發展文化影響力要強調的幾種觀念

中國改革開放30年創造了“中國奇跡”,也使“北京共識”或者說“中國模式”作為經濟發展的成功模式開始取代“華盛頓共識”。在這種情況下,發展文化影響力和重塑中華民族價值觀,第一要務是要適應中國的崛起,適應當代中國社會的變遷和時代的發展,調整傳統文化價值的內在機制,使政治、道理觀念回歸到適當位置,使文化價值觀成為中國與外在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使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生存品質得到不斷的提高、生存意義得到不斷的升華。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要樹立科學的、合理的價值判斷和觀念形態標准。

第一,要確立“大生命意識”。西方文明在物質攫取和對自然的征服方面,確實走到世界文明發展的前列,但也招致了破壞生態平衡,損害人類公平公正發展,戕害不同文明生存共處的嚴重後果。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等觀念則啟示我們,人類應在生態哲學和自然道德的基礎上,樹立“大生命意識”。這種“大生命意識”,應該有別於西方基督教為中心的征服性文明,要強調把宇宙萬物、自然資源都視為生命來一同對待。

第二,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未來人類應該建立起一種生態文明,這樣才能保證人類的永續發展,才能真正發揮文化的影響力。因此,要通過人與自然的主、客體角色轉換,培養和激發藝術、宗教和道德感情,豐富對自然界的認知,和睦人與自然的關系。

第三,協調人與社會的關系。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處事之道,有個人主義、集體主義、自由主義、民主主義等。要通過法制的建立,不斷提高中華文化的融合力,依據社會發展的進程、人的素質和社會心理狀況,吸收其他文明中諸如民主、人權和社會公正等先進思想,充實“仁”、“恕”、“均富”等中華傳統思想的現代意義,豐富中華文化中政治觀念、法律觀念、哲學觀念等文化要素的現代內涵。

第四,提升人“向善”的本質。西方基督教文明強調“原罪”和“人性惡”,強調“法律止惡”而忽視道德的發展,難以避免使人流於物欲膨脹,淪為制度的工具。中華文化則強調“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人的社會性不易培養,人的自然性容易膨脹,將兩者都不偏廢,合而為一,相互協調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性。這就啟示我們,人類未來發展應該做到自然性與社會性的均衡合一,在健全的人格中不斷靠哲學、宗教、藝術、文學等各種修養來提升人的“善根”或稱為“人的向善性”。

兩岸攜手弘揚中華文化、重塑文化影響力

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重要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瑰麗燦爛,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是維系兩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紐帶。中華文化在台灣根深葉茂,台灣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台灣同胞愛鄉愛土的台灣意識不等於‘台獨’意識。兩岸同胞要共同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使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發揚光大,以增強民族意識、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這對島內一部分別有用心的人試圖割裂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的母體聯系,用“台獨”意識綁架台灣意識,無疑是一次有力的宣示。

以孔孟學說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脈,也是兩岸文化發展的主流。儒家學說發端於大陸,17世紀中葉傳入台灣。1666年1月,台灣的第一座孔廟和明倫堂在台南建成。儒學在台灣的深耕和發展,為台灣的開發、近代化和現代化提供了不竭的動力。尤其是上世50年代以來,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等人倡導的現代新儒學思潮在台灣勃興,主張繼承先秦儒家的人文主義傳統,吸納新的時代精神,提出了文化現代化和教育現代化的目標,把倫理、民主、科學作為重建中國文化的基石,成為“中華文化在台灣根深葉茂,台灣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的生動寫照。

這些年來,在兩岸有識之士的大力推動下,兩岸的文化交流非常熱絡。交流的範圍越來越廣,層次越來越高,并且在交流中不斷增進共識,促進合作。兩岸應進一步加強合作,把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民族認同的心理、戀土歸根的意識、內聚凝合的情感、企求統一的願望”(婁傑《中華文化與祖國和平統一》),深植於兩岸人民心中,把中華文化發揚光大,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親和力和影響力。說到底,重塑中華文化影響力,應該是今日兩岸同胞共同面對的課題,也是全世界中華兒女肩負的共同責任。

現代中國,承載著五千年的文明遺產,創造了新的中國奇跡。我們給世界提供的不僅僅是巨額貿易中的日用消費品,更是一種發展的模式,呈現給世界的不是征服,而是諧和萬邦,引導人類的不是戰爭,而是和平共處,處理與自然的關系上,不是對自然的貪婪索取,而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中國改革開放、貿易發展、參與經濟全球化,可以“溫暖全世界”,但是中國還要“說服全世界”,更要與全世界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平等對話”“和衷共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