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高幹子弟,孫權是家族企業
文/樂雲
文/樂雲
新版《三國》正在熱播,關於曹操、諸葛亮和劉備、孫權的爭論成為大家的焦點。我們究竟應該學哪一位?說實話,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很難有個確切的答案。而且傳統的說法並不令筆者滿意,因為我們現在再來探討曹操的奸或者諸葛亮的智,或者為曹操翻案,都已經是老生常談,意義不大。放眼三國集團的領導者,我們來分析一下曹操、孫權和劉備是如何創業的。
首先我們說說曹操,很多讀者(觀眾)喜歡曹操,並且在各種場合不斷為曹操翻案,認為曹操才是真正的大英雄。這一點我也贊同,但問題是,做曹操我們做得來嗎?對於一般人來說,曹操身上的幾大特質我們很難效仿。第一,他出身很好。曹操是漢相國曹參之後,其祖父是中常侍曹騰,封費亭侯,是漢桓帝的親信,其父曹嵩,也高居太尉。出身於這樣的顯赫世家,我們便明白為什麼曹操能在二十歲時當上洛陽北部的公安局長(洛陽北部尉)了。
第二,由於家世好,曹操能夠結結交到許多豪門望族與朝廷當權之士,並且在朝廷擔任較重要的官職。其後他舉義兵討伐董卓,更是憑藉其身世與名望在當地振臂一呼,“不數日間,應募之士,如雨駢集”。我們還會發現,黃巾之亂時,曹操能很快組織一支5000人的軍隊,而劉備傾其所有,才招募了幾百人,可見二人的影響力與實力的差距。第三,則是曹操具有獨特的英雄氣質與文學稟賦,這可能與他受過良好的教育有關,這點是出身平民的劉備很難學到的。試想想,曹操這三個特點我們一般平民百姓具備嗎?我想,曹操這種人更多應該是可遇而不可求吧。
其次來看看孫權,孫權是屬於典型的家族企業繼承人,他不費吹灰之力就獲得父兄遺留下來的大好基業。從地盤上說,江東自古以來是富庶之地,物產豐富;從人才來說,江東集團有有能臣,有賢將,而且這些人都忠心耿耿。孫權惟一要做的便是守住這片基業,不需要操更多的心。所以連大戰略家諸葛亮也說孫權是“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
最後我們把目光投到劉備身上。或許很多人都不看不慣劉備,因為他經常哭哭啼啼,沒有男子漢的氣概,有些做法過於做作與虛偽,譬如長阪坡他當著眾人的面摔阿斗的行徑,便明顯有做秀的味道。而他“五易其主,四失妻子”的經歷更是讓人們覺得他不是一個好領導,也不是一個模範丈夫。劉備這樣的做法當然缺乏英雄的氣質與魅力。
然而很“不幸”,如果我們仔細地考察劉備的身世與經歷,卻發現它與我們多數人的身世與經歷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從身世上說,劉備出身貧寒,家徒四壁,與母親販屨織席為業,更不幸的是,他自幼亡父,既得不到父親人生上的關愛教誨,更得不到父親事業上的庇護與幫助,這一點上他與曹操孫權相差十萬八千里。如此身世不可謂不低賤,甚至比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差。對於我們多數人來說,我們既不是曹操這樣的高幹子弟,也沒有機會像孫權那樣獲贈父兄的基業,我們的平民出身註定了我們只有依靠自己的雙手與智慧,這是我們在這個社會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立身之本。從這點上說,劉備的赤身空拳打天下,對於我們這些沒有關係與後門的平民來說,無異更具有現實意義。
其次,劉備身上具有一種永不言敗的精神,而這是我們很多人都缺乏的可貴品質。由於是白手起家,在創業的過程中便會有遇到較多的困難與挫折。他28歲才開始創業,雖得關羽張飛的幫助卻無法壯大自己的實力,雖屢立軍功卻只得到一個縣尉的官職。其後在諸侯混戰中四處奔走,甚至淪落到“五易其主,四失妻子”的尷尬境地。這樣的挫折與困難不可謂不大矣!然而他雖屢戰屢敗,卻永不言敗,屢敗屢戰,倒下去,再爬起來,抖落身上的灰塵,重新開始新的戰鬥。應該說,在劉備身上,我們發現一種永不言敗、決不放棄的優秀品質。
我們還要學習劉備以天下為己任、志存高遠的人生理想。雖說劉備“匡複漢室”的政治口號有為自己臉上貼金的味道,但身逢亂世,他能夠應時而生,不揣勢單力薄,發奮圖強,終於成就一番英雄偉業。這不正是我們現在很多人所缺乏的嗎?我們現在很多年輕人,剛邁入社會時豪情萬丈,有著偉大的理想與目標,而一旦受到一點挫折,馬上便會灰心喪氣,懷疑自己,甚至可能會就此得過且過,失去人生理想與追求。出現這種現象,當然與個人的意志品質有關,但更重要的是,沒有認識到“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道理。我們應該明白,高蹈的理想與踏實的實踐並行不悖,二者缺一不可。軍事學上說:戰略上蔑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其實便是強調了這種理想信念與躬行實踐同等重要的見解。
如果把曹操、孫權與劉備比作三家公司,我們可以說曹操屬於高幹子弟開的大公司,他們在經營方面具有許多得天獨厚的優勢,如榮智健的中信公司等;孫權則屬於典型的家族企業,經過長期的經營,一切都邁上正軌,如李澤楷依託其父李嘉誠成為電信業的钜子。劉備,則屬於白手起家的典型,在洶湧澎湃的商海搏擊中乘風破浪,成為一代商業奇才,像松下電器的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華為集團的創始人任正非便屬於此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