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書店為何悄然變少?
去年年底,成都規模最大、投資過億元的民營書店——經典書城倒閉,引發業界震動。今年7月31日,經營16年之久的廣州第一家三聯書店結業倒閉。這個在讀者心目中有著很高地位的書店的倒閉,再一次暴露出實體書店的現實困境。
實際上,近年在全國範圍內關閉或縮小經營範圍的民營書店不少,席殊書屋、明君書店、思考樂書局、第三極書局等曾在北京和上海名噪一時的民營連鎖書店,都因為生存難而相繼關門或縮小規模。儘管目前還沒有針對倒閉書店的準確數據統計,但普通市民都能感覺到,身邊的書店越來越少。
在北京第三極書局停業之時,就有業內專家分析認為:民營書店的艱難日子其實才剛剛開始,如今人們的閱讀習慣和知識生產的轉向對實體書店影響很大,未來幾年,80%的民營書店將會倒閉。
是什麼原因讓實體書店相繼倒閉?成都芳草街讀讀書店老闆羅震說:“主要是利潤空間太小。”以他的書店為例,新書進價大致在7折左右,最後以9折價格出售,加上每月房租水電成本大約2000元,“每天也就賣20多本,賺不到什麼錢。”租金越來越高,讓書店已備感生存壓力,加上低利潤的雙重打壓,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而來自網路的衝擊更為致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網上書城的衝擊,二是電子書的衝擊。網上書城的成本優勢讓實體書店無法可比,書通常在6至7折出售。據業內人士介紹,網上書店的價格可以做到非常低,是因為銷售環節少,節約了大部分成本。
此外,網上書店沒有房租成本,物流費用也很低。電子書籍的費用則更低,許多內容都是免費下載或閱讀,這也造成了大部分實體書籍讀者的流失。“既然幾百頁的圖書轉眼工夫就能下載完,不用出門又能省錢,為什麼還要長途跋涉去書店買書呢?”自從有了電子書就幾乎不買實體書的潘小姐說。
在如此惡劣的競爭環境下,實體書店如何在夾縫中生存?許多實體書店都在思考突圍之道。一些小書店為拓展生存空間,兼賣電影票、影碟等相關產品,甚至一些書店還開始提供到府服務。羅震也對自己的書店做了改變:不僅在書店售賣CD,還增加售賣一些有文化氣息的小冊子、小擺設,以此增加一些利潤。
而傳統的大型書店也在試著用“兩條腿”走路,主營業務是實體書店圖書、音像製品銷售,同時也進行網路的推廣。如一些書店將實體門店領域的渠道優勢發揮到網路上,在淘寶網、騰訊拍拍網、百度有啊網、孔夫子舊書網開設自己的網路店舖等,大大提高了圖書的銷售額。
實體書店的減少可以說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但這種局面也會讓無數愛書人痛心。一些相關人士指出,網上書店雖然成本低,但往往銷售的都是暢銷書,僅能滿足一般公眾的需要,小眾、有個性、有思想的書在網上書城卻十分難尋。實體書店提供了圖書個性化的可能,彰顯了書店的品位,是一道文化的風景線,希望有關部門能出臺相關政策,給實體書店一定的政策優惠,讓實體書店重整旗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