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1

名家-中國:你可以慢一點


名家-中國:你可以慢一點

旺報 - 洪奇昌
http://www.wretch.cc/blog/oolong1001/5630487


大陸知名雜誌《新周刊》日前刊出封面文章「急之國:中國人為什麼喪失了慢的能力」一文,探討大陸經濟社會蓬勃發展後,各種亂象的背後問題。文中一針見血地指稱:「中國人的煩躁症,來自社會結構的不穩定,無論排隊還是插位,都是為了確保自己不被社會拋離」。儘管,過去因為現實環境不佳、為生計所迫,而有所「恐懼」;現在,經濟起來了,「焦慮」卻成為中國社會新的一場病。

求快急躁 凡事搶第一

1958至1960年的「大躍進」儘管已經成為歷史雲煙,甚至成為中國國內的禁忌話題,但「事事求快、一心總想超越」的「大躍進心態」,卻仍深植在大陸社會民心。

孫中山曾言:「中國並非患寡,而是患不均」。因而,「不均」的結構性困境所引發的資源緊缺爭奪及分配不公,才是中國人成為地球上最急民族的文化因素。因為「不均」,讓中國百姓往往以零和角度看待人際關係,孕育了「鬥爭哲學」:不把別人鬥下去,搶晚了就沒了位子、沒了機會、沒了未來,「成功」也就沒了。

民眾總在焦慮:若不抓住機會,就被社會遺棄;如果乖乖排隊,肯定有人插隊。民眾因而不自覺地急躁,不是把規則視為無物、就是當作鬥爭他人的工具。投機主義在此環境下,讓中國成為「叢林資本主義」的溫床。

急迫表現,在政府施政上,就體現在「凡事都要搶第一」的施政哲學中。以中國近年的「區域發展戰略」為例,就可看出地方政府急迫想爭奪國家有限資金、資源的「雄心壯志」。南開大學跨國企業研究中心教授王孟龍認為,30年前剛開始改革開放時,中國政府將優惠政策和資源向沿海地區傾斜,此優惠是特殊的、定向的、集中的;但最近的新規畫卻像天女散花,各個規畫區雨露均霑,卻難以獲得特殊照顧。這種廣泛的「優惠政策」,造成各自的優勢抵銷。

飆速時代 台灣經歷過

「急之國」的表現,更凸顯在中國國家部門一味追求GDP的快速增長,盲目擴大投資,造成重複競爭,導致部分地方面臨資源、發展的更嚴重錯置。可以想見,經濟泡沫、產能過剩,都成為必然結果。

台灣也經歷過1970、80年代的經濟狂飆時期,也曾走過「求快」、「快速致富」的「快活」階段。在那段狂飆歲月中,台灣人曾陷入金錢萬能、發展掛帥的迷思中,投機、賭徒心態蔓延社會各階層。但在90年代初經濟泡沫破裂後,台灣藉多元文化激盪、社會民主參與、勞工權利意識抬頭、社會總體營造……等解嚴後的社會力釋出,建立起新的價值觀,從而構成一股社會和諧的堅實基礎。從「飆速時代」減速下來,台灣民眾有更多時間去靜思、沈澱急躁的心靈,檢討原本緊繃的人際關係,大家逐漸體驗「慢活」、「求真」的生活真諦,找回人本的價值、尊嚴與幸福。

中國現階段的社會發展遇到困境,這是連中國民眾都不否認的事,台灣也曾走過這樣的荊棘路程。而未來,中國社會所將面對的問題,相形將更為複雜。若中國民眾能用虛心、寬廣的視野,看待彼此社會的不同處(尤其是對制度的尊重),台灣民眾也以互助互利的心態,樂見、協助中國真正走向成熟、文明、穩健的「和諧社會」,這對兩岸民眾的互信、理解,才是正面的良性發展。

 (作者為台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
http://www.wretch.cc/blog/oolong1001/5630487

我們的時代-中國模式 台灣是共犯




我們的時代-中國模式 台灣是共犯

中國時報 -張鐵志
http://www.wretch.cc/blog/oolong1001/5613502#comment988392




當那些青年縱身而跳時,他們想必也是極其靜默地。

此前,富士康的年輕工人們住在這座看似現代化但巨大冰冷的無情之城中,每天十二小時靜默地站在生產線前重複同樣動作,靜默地在一小時內吃完飯,然後在一天的疲憊之後回到寢室靜默睡去(他們大部分和寢室同房不熟識)。第二天繼續開始如此無聲的日子。

半世紀前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在這裡被不斷上演著,不只是因為電影中描寫的機械式生產過程在此被複製,也是因為在富士康的巨大廠房中,數十萬個主角們真的演出了一場無聲默劇(除了機器的聲音)。不過,電影演員下了戲可以回到真實生活,富士康工人們卻無法走出這部色彩黑白的電影。他們對未來沒有夢想、沒有希望,因為他們不能在這個工作的城市建立屬於他們的家庭、他們的生活。他們的人生是在這個流水線中沉默地度過。

關於富士康連續自殺事件,評論者已經從不同角度提出分析。從富士康的內部管理,到中國模式的困境;從富士康做為一個血汗工廠,到富士康做為一個在血汗國度的工廠─是的,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就是最大的一個「血汗工廠」。中國模式的核心就是中國工人的血與汗。

中國模式確實創造了一個世界經濟奇蹟,而台灣資本無疑是過去二十年中國模式的重要參與者;或者可以反過來說:台商其實是中國模式的主要受益者。

例如中國法律規定的廉價最低工資,讓工人們成為被壓榨的生產零件,讓他們不得不「被加班」來獲取更高的工資;中國不允許自主工會,使得資本家不用面對勞工的集體協商(最近廣東佛山本田汽車工廠的罷工抗爭中,官方工會甚至出來毆打罷工者);中國城鄉二元化的戶口制,讓企業無須提供和城市居民一樣的社會保險。尤其,因為沒有民主制度,人們不能透過政治參與來介入公共政策,以改變市場的不平等與不民主性。

台灣的威權時期也曾如此創造過一個經濟奇蹟。八○年代開始,台灣資本紛紛外移到中國,因為他們說「台灣投資環境困難」─意思是政治轉型中的台灣工人開始抗爭,爭取改善勞動條件,開始爭取作為人而不是機器的尊嚴。於是大小資本家們紛紛外移去利用共產主義中國為他們提供的「更好的」投資環境。而台灣的民眾們享受鴻海或其他高科技公司的高股價,彷彿那些血汗與我們無關。

現在,許多人期待中國改變其低人權、低工資的發展模式。但在這個歷史時刻,台灣政府急於與北京政府簽ECFA,但這是不是可能成為幫助中國模式和台灣資本的舊聯盟的延續?難道,台灣能夠輸出到中國的經驗就是過去那套威權政治加上勞工剝削製造出的經濟奇蹟?台灣是否可能在與中國簽訂經濟協定時加上人權或企業社會責任條款,來給與中國改革的壓力?

台灣一向自許擁有大陸沒有的民主與自由,而許多大陸的朋友都希望可以借鏡台灣的民主發展經驗,例如地方選舉或是公民社會的組織。這的確是台灣可以幫助中國發展的一個角度。但另一種我們可以影響大陸的正面意義是,要求前進大陸的台灣廠商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或者監督台灣政府在與中國簽訂各種經濟協定時,不要繼續成為當前這種中國模式的共犯。

當中國工人還沒有權利大聲吶喊時(雖然已有越來越多抗爭),當他們還只能在生產線前或高樓上維持沉默時,民主台灣的我們或許不能對那些不論是壓榨台灣還是中國工人血汗的台灣資本繼續沉默。

http://www.wretch.cc/blog/oolong1001/5613502#comment988392

中國在世界眼中 - 系列報道


中國道路 成功的道路
(“中國在世界眼中”系列報道之一)

來源:人民網


剛剛結束的中國兩會,再度成為世界的焦點。世界的目光,投向中國蓬勃發展的改革開放事業,投向中國在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事業中日益重要的作用。

認知、理解、認同、贊揚、期待,同時也夾雜著誤解甚至偏見。在世界的眼中,究竟呈現出怎樣的“中國印象”?本報記者以“中國在世界眼中”為專題,對16個國家的100名各界人士進行了調查式採訪。自今日起,本版將連續推出三期報道,從多個角度梳理中國的世界反響。

早在20世紀70年代,國外學者就開始討論中國發展道路的問題。近年來,世界日益深刻地認識到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同中國所選擇的正確道路具有密不可分的內在邏輯聯系。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沉著應對挑戰,積極有效地採取一系列措施,不僅保持了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而且為世界經濟走向復蘇做出了重要貢獻。世界用驚嘆的目光觀察中國,進一步掀起研究中國模式、中國道路的熱潮。本報記者採訪的16個國家100位人士不約而同地表示:中國道路取得了成功。

在世界眼中,中國道路呈現經濟活力,顯示制度優勢,造福廣大人民。
  通向繁榮的道路

蒙古國政府公務員奧雲巴特說:“中國是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其成功的秘訣就是選擇了改革開放政策,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絕大多數受訪者把中國能夠大幅減少貧困人口、提高整體競爭力歸功於中國模式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世界銀行公共關系高級官員古戴爾認為,中國走出了一條“中國式”道路,是長時期以來中國領導人和中國人民根據本國國情、吸納外國有益經驗而開辟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中國實現了技術更新,提升了勞動生產率,保証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同時,中國注意保障就業,並建立了全面、配套的職業技術培訓體制。這一切無疑對許多國家都具有意義。

蒙古國政府公務員奧雲巴特的評價很凝煉:“中國是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其成功的秘訣就是選擇了改革開放政策,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他說,中國以本國特色的政策、管理創造了安全的投資環境,吸引了大量外國資本,從而使中國經濟充滿活力。“北京、上海、廣州等很多城市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多元化的國際大都市。

印度中國問題研究所所長斯裡馬蒂·查克拉巴蒂說,今天的中國模式就是“增長—發展—繁榮”。中國始終強調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致力於降低文盲率、提供衛生保障等,這些都是印度需要效仿和學習的。

歐盟理事會官員費爾南德說:“中國模式是一種被証明了的成功模式,它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成功的典范,並對西方資本主義模式構成挑戰。”

美國凱托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道格·班都說,中國是個充滿活力的國家,中國人民對未來充滿希望。中國的經濟發展引人注目,在過去的30年裡,數以億計的中國人擺脫了貧困,這是一個巨大的成就。如果中國繼續保持這一發展勢頭,更多的中國人民將從繁榮中受益。

  優勢明顯的制度

美國大學生休伯特說:“在我看來,最適合本國人民需求的制度就是好制度。中國經濟發展很好,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我覺得這就証明了中國制度的成功。”

2008年以來發生的一些大事讓人們記憶猶新,比如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中國政府領導全國投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救援工作,中國舉國上下齊心協力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挑戰……中國在重大事件、重大考驗中的卓越表現,引起國際社會對中國制度優勢的再思考和再認識,中國的政治體制和社會管理體制得到國際社會的積極評價。“中國的體制非常高效,能夠強有力地推動政府制定的各項政策實施到位。”泰國地方行政管理委員會委員沃拉武的這一觀點很有代表性。

西班牙社會學者弗朗西斯科說,中國的制度對中國是一個有效的制度,是符合中國人民要求的。中國領導人努力為改善人民的生活而工作。西班牙自由撰稿人馬埃斯特羅說:“在政治上,我們不能用西方式的政黨制度理念看待中國的未來,西式民主對當今中國的國情來說是怪異的。應該認識到,西式民主將會破壞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穩定,一個能夠促進經濟發展和技術、教育進步的強有力的中央政權在今天仍是重要的。”

墨西哥記者勞爾·維爾奇斯說,中國的政治制度很好。中國政府在執政過程中不斷更新理念,吸收一些新的東西。確立目標,並努力實現。“我想這樣的中國可以成為很多國家的榜樣,因為中國近些年的成就是很多國家難以企及的”。

“聽說中國農村也在實行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這說明中國政府關心普通民眾的生活。讓百姓買得起房,看得起病,退休以后生活有保障,這就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好處。”俄羅斯退休老人尼娜認為,中國道路就是在經濟建設的過程中關注普通民眾的生活。


值得思考的模式

瑞典學者鮑威爾說:“中國模式的出現,的確對歐美國家‘唯一正確模式’提出了挑戰。”
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一直是中國領導人制定政策時堅守的原則。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為,如果要給“中國模式”做一個注解,那麼可以說這是一個學習、創新、實踐的模式。

瑞典烏鋪薩拉大學歷史學教授琳達·巴克特曼認為,中國模式的概念隻能是“虛”的,因為模式本身還在發展變化。但毫無疑問,中國模式的目標是“實”的,就是實現國富民強。中國模式堪稱世界上所有發展模式中方向最為堅定、方法最為靈活的一種。當然,它也是唯一適合中國的模式。

美國大西洋理事會高級研究員、中國經濟問題專家蓋保德表示,中國模式是中國經濟在過去30年裡高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在過去30年裡,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擴張和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中國模式也在朝著市場復雜化和自由化的方向不斷調整變化,這是確保其成功的關鍵。

尼日利亞《每日信報》記者圖拉基·哈桑說,我了解的中國模式是一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有選擇性的經濟模式。中國吸收了西方國家經濟中最合理、最符合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東西,如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等,同時舍棄那些不適用的成分。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中國中心高級研究員、研究主任李成認為,中國模式沒有輕信、盲目崇拜完全市場化或所謂的“市場原教旨主義”,而是在解決了計劃經濟模式下的一些弊端后,保留了國有經濟中的有效成分,保留了一定程度的、行之有效的政府干預手段。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時,這一特點表現得尤為明顯。蓋保德說,中國在應對危機方面的所有舉措都是值得稱贊的,其中最好的是中國應對危機的速度、規模、刺激經濟計劃架構,以及對國際社會致力於通過合力應對危機、消除危機根源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中國將開支用於公益事業和公共投資,以明智的方式使用銀行信貸,這一舉措及相關行動應該最受推崇。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傳媒學教授安德斯·鮑威爾認為:“中國模式的出現,的確對歐美國家‘唯一正確模式’提出了挑戰。因為中國近年來的成就証明,不採用西方搞三權分立的制度,鼓勵私營經濟的同時堅持公有經濟作為基礎,同樣可以取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可以說,中國模式給第三世界國家提供了一個信心,就是‘條條大路通羅馬’。同時應當看到,中國模式若要獲得西方人的徹底信服,還必須進一步提高自我‘糾錯能力’,這是使中國模式保持競爭力、不斷自我完善的基礎。”

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紀思道認為,中國模式的優點是它很靈活——人們探索不同的方法,並進行修正。中國模式強調通過教育來積累人力資本,從而為將來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很多其他國家也有過經濟增長,但它們隨后陷入了衰退,因為它們沒有對基礎設施或教育進行足夠投資。而中國卻做得很好,它在促進當前經濟增長的同時,也著眼將來,努力為今后10年、20年的增長打下基礎。

富有影響的經驗

印度銀行職員譚頓說:“我對中國總是懷著崇敬之心。我總是能夠從中國的發展中得到啟發。我相信,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經驗能夠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樹立很好的榜樣。”

“中國的經濟發展之道正在產生越來越多的世界影響力。”歐洲國際關系研究所秘書長伊德拜斯的觀點同很多受訪者一致。很多受訪者表示,中國的成功經驗是人類社會共同的精神財富,對其他探索發展道路的國家產生了積極影響。

奧雲巴特認為,中國選擇的走向成功之路,值得蒙古國關注,蒙古國尤其可以學習中國在管理方面著眼全局、考慮周密的成功經驗。

俄羅斯心理學家葉蓮娜認為,中國道路的確有值得借鑒的地方,特別應當看到,中國通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來推動社會進步、關注社會底層人民疾苦,這是非常值得學習的。

印度德裡大學東亞研究系二年級研究生蘇梅麗卡說,中國模式証明,每一個國家都需要有針對其文化、哲學及現有地位的屬於自己的模式﹔每一種國家模式也應當最終能夠有益於絕大多數民眾的利益。印度團結基金會秘書長阿尼爾說,中國沒有照搬西方的發展模式,中國模式是符合自身發展利益的,事實証明,這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毫無疑問,中國模式可以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所效仿。

紀思道說,中國模式改變了人們對擺脫貧困的期望。過去貧窮似乎被認為是異乎尋常難以解決的問題,貧窮的國家可能長時間陷入貧困而增長緩慢,快速增長幾乎是不可能的。而現在人們開始意識到,如果改變經濟政策,進行經濟投資,以低成本制造業為起點,就可能實現快速增長,從而大幅減少貧困。

“我對中國總是懷著崇敬之心。我總是能夠從中國的發展中得到啟發。我相信,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經驗能夠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樹立很好的榜樣。”這是供職於某國際銀行的印度工作人員普拉克·譚頓對本報記者吐露的肺腑之言。


美媒:中國共產黨“變得適應性更強”




美媒:中國共產黨“變得適應性更強”

新華網

10月18日的《參考消息》發表文章《美媒文章 中國共產黨“變得適應性更強”》,原文如下:美國《外交》雜志網站10月14日文章 題:中國的困境

中國社會已經發生了變化,其政黨政權也在發生變化。為了穩固權力,共產黨變得適應性更強了,而且它也進行了一些重要的改革。這既包括黨內的改革,也包括法律體系和政府機構的改革。這些措施並未使中國走上西方民主的道路,但它們確實反映了—種進化的政權與社會之間的博弈——對國家權力的獨裁使用受到了更多限制,個人獲得了更多自由,社會行動有了更多空間。

1999年,中國的高級領導層修改了《憲法》以保護私有財產,並允許資本家加入共產黨。自那之后,共產黨就開始了一系列的內部改革。它加強了集體決策並完善了內部提拔的體制——除了政治因素之外也要考慮業績。共產黨現在允許內部對其政治未來進行公開討論,尤其是在培養中國未來領導的黨校裡。

為了展開黨內改革,共產黨官員對贏得黨內以及社會支持來穩固權力的必要性變得更加敏感了。自2001年開始,中國也深化了法律體系的改革,完善了商業法、對私有財產的保護、對公民權利的保護以及司法體系的職業化。每年有大約 2萬人獲得法律碩士研究生學位﹔中國現有約17萬名律師,1.3萬多家律師事務所,數干名法學教授。

許多法律和體制改革的完整意義可能需要數年才能體現出來。從本世紀初開始,城市住戶開始更多地利用《建筑法》中規定的權利來參與管理他們的住宅區。2008年,一些公民根據2000年的《立法法》向全國人大請願,要求對財政部的稅收政策進行更多的法律評估。其他—些改革電產生了直接的效果:2010年,中國國內新增了近40萬例勞資糾紛案例(是 2007年的2.5倍),這要歸功於 2008年的《勞動合同法》。

近期的政府和行政改革改進了中國的管理,一些國內外的商業測評,比如世界經濟論壇的《2010年2011 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也証實了這一點。這些改革將使中國朝什麼方向轉變呢?畢竟,中國維持了經濟發展和基本的社會穩定。


2010/10/08

歐洲人究竟怎樣看中國?

歐洲人究竟怎樣看中國?





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在北京舉行,來自亞歐兩洲的45個國家或組織的領導人將齊聚北京,
使中國主辦的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成為該對話機制形成以來規模最大的峰會。
擔負對外賓展示中國軍人威武形象的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再次閃亮震撼登場。
.


第八屆亞歐首腦會議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開幕,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在第八屆亞歐峰會召開前夕,記者圍繞“歐洲人究竟怎樣看中國”進行了集中採訪。受訪者包括各國政要、學者、記者和教師等,他們以自己獨特的視角講出了對中國的印象和評價,其中不少觀察和見解頗耐人尋味。

“奇跡”、“夥伴”和“砝碼”

東歐發生劇變至今已有20年了,在這片曾經與中國有著相似意識形態的土地上,多數國家的百姓,尤其是30歲以上的人群,仍然對中國有著特殊的情感。他們大多將中國視作“一個發展的奇跡”、“一個建設的夥伴”和“一個重要的砝碼”。

剛剛坐上阿爾塞的出租車沒一會兒,這位50多歲的塞爾維亞人突然說:“你們中國發展太快了。30年前好多中國人來南斯拉夫學習經驗和技術,現在中國人來塞爾維亞是投資和傳授先進經驗。中國,那真是個奇跡!”像阿爾塞這樣驚歎於中國發展速度的人不在少數。

塞爾維亞記協副主席佰蘭科•茹約維奇回憶起去年訪華時的所見所聞,不禁接連使用了“不可思議”、“難以置信”、“令人震驚”等字眼,因為中國的城市建設太讓他吃驚了。提起上海,他竟然覺得難以用語言形容。記者問是不是有點像巴黎、倫敦,他連忙說:“不,不,不!上海更現代,有點像來自未來的城市。”

這樣的聲音不僅僅出現在塞爾維亞,還出現在整個前南地區甚至整個東歐,它們都為昔日“同屬一個陣營的中國兄弟”所取得的成就而讚歎。

在經歷了戰亂之後,塞爾維亞等國原有的工業設施遭到破壞或長期得不到維護更新,導致產品競爭力下降,而基礎設施建設也缺乏足夠的資金投入,國家面貌日顯衰敗。而中國恰恰在這些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技術實力,雙方尋求合作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目前,中國已逐步樹立了“可信賴合作夥伴”的形象。

塞爾維亞國家投資計劃部部長韋里察•卡拉諾維奇在今年7月接受記者採訪時就明確表示:“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中國企業是我們重要的夥伴。”黑山最大的日報《勝利報》主編斯爾詹•庫索瓦茨對記者說:“我們的基礎設施建設太差了,而中國是個很好的建設夥伴。有些項目放到中國可能不算什麼,可放到我們這些小國家,那就是巨型工程。”他甚至還列出了一個中國可以幫助黑山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清單。

當然,東歐國家與中國合作不僅僅看中中國的資口,很大程度上也看中中國越來越大的國際影響力。長期遊走於大國夾縫之間,東歐國家深諳“借力打力”之道。近年來,隨著經濟實力的大踏步發展,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政治影響力也日漸提高。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令美歐受創不淺,只有中國依然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勢頭。這也讓一些東歐國家看到了新的“機會”。一位塞爾維亞分析人士曾對記者表示,在當今國際事務中,“中國是我們很好的合作夥伴,同時也是我們一個很有份量的砝碼”。

“中國人對全世界感興趣?”

薇瓦•維瑟•豪朗是位已經退休的挪威女性,曾經應邀到中國黑龍江大學劍橋學院教過4個月的英語。根據她的觀察,在挪威這個“北歐小國”,人們每天可在大街上看到“一撥又一撥的”中國遊客。他們匆忙地拍照,急匆匆地逛商店購物。這類人通常被稱為“新富”。他們為什麼會對挪威感興趣?他們是不是對整個歐洲感興趣?甚至是對整個世界感興趣?包括她在內的很多當地人經常問自己這個問題。

依照薇瓦的觀察,中國的一個巨大的獨特優勢在於它的民眾能一起向確定的方向持續前進。“這恐怕就是中國成功的關鍵原因。美國、英國、法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富裕的日子過得太久了”。

當過教師的薇瓦尤為關注歐洲國家和中國的“下一代”。她甚至知道,年輕人在中國被比作“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歐洲國家的學校條件都很好,可是這里的孩子在中小學階段普遍不怎麼讀書.進入大學才如夢方醒。而在中國,情況恰恰相反。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孩子們都很好學,到了中學更是拚命讀書,但…進入大學反而放鬆了。“他們的學習目標並不清晰,或者說過於簡單。我曾問他們為什麼要上大學。得到的回答是:畢業後好找工作,可以容易掙到錢。”

薇瓦還向記者強調,一個廉潔高效的政府是“國家最好的名片”,沒有比貪污腐敗的政府官員更能敗壞國家的形象。她說,中國應該培養數以萬計的受過良好教育、有操守的官員,把他們放到各層各級的重要位置上去。同時,還要建立並運行一套有效的監督機制,這對中國的未來發展極其重要。


中國集體主義精神
.
“大智慧”+“勤勤懇懇”

提到中國,波羅的海和南歐人很是“艷羨”。愛沙尼亞記者伊萬認為,中國人的集體主義以及善於吸納他人長處和優點的做法,是中華民族“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一代一代積累起來的大智慧”。中國共產黨在最近幾十年來能夠“克服內部矛盾和意識形態及發展模式上的教條主義”,則是成功挖掘了“自然、人類和科技等各方面的潛力”。“在其領導下,人民勤奮工作,而不是在閒扯。”

27歲的希臘人艾里蒂齊•庫圖利是一位銀行職員。“如今提及中國,腦中浮現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個正在崛起的經濟和政治大國。過去談到中國,總認為中國人不想或者不敢對世界開放。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中國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征服世界。”

身為護士的瑪麗亞•阿薩利姬描述說,“中國人給我的印象是每個人都非常驕傲和堅強,而且願意為共同的目標犧牲個人的利益,這一點希臘人等西方人很難理解,也很難做到。”

58歲的尼克斯•齊亞沃斯發現身邊的中國人總是“勤勤懇懇、默默地工作”。“很少聽到他們在大街上吵架抱怨。也許,我們可以從中國人身上學到些什麼。”

西班牙胡安卡洛斯國王大學傳媒系一位教授表示,“要用很多詞才能闡釋中國”。中國歷史悠久,經濟發展迅速,擁有十二生肖、武術、美食等多姿多彩的文化。“中國人的尊老愛幼以及‘修身齊家’的傳統觀念等,都值得西班牙入學習和借鑒。”

“威脅還是機遇?”

面對飛速發展的中國,究竟是威脅還是機遇?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凱瑞-布朗表示,不得不說歐洲人看待中國的感受多少有些複雜,有人視其為機遇,有人視其為威脅。這位專家解釋說,歐洲人對中國的認知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差異,一方面是他們看到了中國的經濟快速增長,另一方面又擔心由此可能產生環境污染、發展不平衡等負面效應,結果是:他們在讚歎中國取得的巨大威就的同時,叉對發展的可持續性以及對其他國家的影響表示擔憂。“因此,中國政府承載著巨大的責任,不僅是對本國人民,也是對世界其他國家的人民。”

荷蘭經濟部官員埃德說:“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讚賞和歡迎,但是我們也知道,在歐洲也有一些雜音,對中國所取得的成就有一些異議。”埃德認為,歐洲出現這種矛盾的看法也是情理之中的。他認為,中國應該從一定時間範圍內來參看這些正面或者負面的評價。

中國的經濟在30年間保持高速發展,中國人民的生活取得了質的飛躍。“一方面,中國的經濟發展有益於全球,當然也包括歐洲,因此我們樂於見到中國持續高速發展,”埃德說,“但是另外一方面,應該可以理解的是,在歐洲人的生活於30年間改變不大的情況下,中國人民的生活出現了迅猛的變化,雙方的經濟差距普遍縮小,這肯定會使得一些人的心態出現一些微妙的變化。”

埃德進一步解釋說:“一些歐洲人自身的優越感沒有了,特別是在近年來歐洲遭到經濟危機衝擊嚴重的情況下,一些歐洲人的生活還出現了倒退,或者改善非常緩慢,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產生一些負面的抱怨情緒,我想這也是正常的。”

不同於那些只看到中國“威脅”的歐洲人,愛沙尼亞記者伊萬認為,中國的發展“恰恰符合西方利益”,促使他們尋找更好的辦法來應對來自中國的挑戰。中國不僅不會威脅到西方,相反,中國的發展“正在幫助西方走出危機”。

“營業額”與“形象”結合?

“現在,歐洲的政治家,特別是歐洲議會的一些議員希望歐盟和中國的關係能得到進一步發展。在歐洲議會內部呼籲積極發展對華經濟合作的呼聲越來越高。”作為歐洲議會工業、科研和能源委員會、國際貿易委員會的成員,蘭斯多夫認為,雖然中國和歐洲在經貿方面不時有摩擦,但相信雙方最終不會選擇對抗來解決問題。相反,中國和歐洲有望通過加強文化交流來增信釋疑。

蘭斯多夫強烈建議,中國和歐洲應加強在生態和能源等方面的合作。保護生態環境和治理環境污染是當今中國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嚴重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及時解決,將會影響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中歐在該領域進行良好合作和互動,將不僅會造福於中國人民,而且也會促進歐洲的技術進步和經濟復甦的步伐。

法國女裝成衣聯合會主席讓•皮埃爾•莫索先生訪問中國時曾說:“你們中國企業擁有營業額,我們法國企業擁有形象。”法國紡織服裝領域的專業展覽公司Eurovet首席執行官瑪麗洛爾•貝隆一奧姆也說:“中國營業額與法國形象結合需要時間,我們只有加強合作,才能加深相互瞭解,才能更好地將兩者結合在一起。”

法國執政黨議會黨團主席讓•弗朗索瓦•科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中歐之間應該建立一種相互信任的夥伴關係。中國和歐洲之間的友好合作存在於兩個層面:在政治層面,中國和歐洲在二十國集團的框架下作為夥伴關係有很多共同的利益,關於全球金融監管、關於貨幣體系的改革、關於重建佈雷頓森林體系。在全球治理方面,中歐之間可以進行很多對話,中國與歐洲的利益也是相同的,對世界也是有益的。“當今世界的全球治理必須要有中國參與,否則是非常荒謬的事情。”在經濟層面,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關係十分有必要,歐洲企業不應該害怕中國的競爭。


風雨沙塵二千年 漢長城再現玉門

風雨沙塵二千年 漢長城再現玉門

作者﹕觀山


歷經2100年風雨沙塵侵蝕的漢長城



漢長城遺址,比明長城還早1500多年,距今2100多年


中國甘肅省繼敦煌漢長城後,9月又發現一處保存較為完好的漢長城遺址。這是嘉峪關市文物局以及玉門市文化出版局聯合組成甘肅省早期長城調查小組最近在玉門市境內的新發現。

據中國大陸的媒體報導,新發現的漢長城牆體長約2400公尺,為紅柳根和梭梭木壘築而成。同時,調查小組還發現四座烽火臺、一座關堡和一段壕塹。

據該調查之第五普查小組組長張斌介紹,新發現漢長城牆體位於玉門市幹海子東南十公里的沙丘間,長度有2400多公尺,局部保存較好的牆體殘高4公尺,為紅柳根和梭梭木壘築而成,紅柳根直徑達30公分,梭梭木直徑8至15公分。

發現的四座烽火臺殘體,有二座位於幹海子長城一段南側,距離牆體5至75公尺不等,外部為紅柳夾沙分層疊築,內部填充沙土;另外二座烽火臺分別位於北石河長城一段南側125公尺處的沙丘間,以及北石河長城二段南側550公尺處沙丘間的風蝕臺地上。

據玉門市博物館館長伍東民表示,玉門境內的漢長城大約修築於西元前110年前後,距今2100多年。玉門段長城基本上都是因地製宜,就地取材,根據當地紅柳加砂礫這種結構夯築而成。

說起連綿起伏、宏偉壯麗的「萬里長城」,人稱它「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指的是明代長城的起迄位置。中國古代幾乎每個朝代都築過長城。漢代長城是歷代工程最長的,全長二萬餘里。漢長城東起遼東,經陰山、河西走廊,向西延伸至新疆,在陰山以北還修築了兩道平行的內外長城,還有支線。今中國甘肅境內的長城,東起令居(今蘭州河口永登),經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西止於玉門關外的大煎都侯官隧(今敦煌榆樹泉盆地灣窯)。這些漢長城一方面在戰略上起作用,另一方面,又為漢代與西域間的絲路提供安全的保障。

從其整個建築形式來看,漢代的長城是採取了因地制宜的辦法,因山河形勢,就地取材。在一些地段夯築了塞牆,在一些地段則開挖了壕溝,一些地段是純粹的天然屏障,而又有些地段則是簡易的烽台與欄柵式的防禦工事。歷經2000多年的風雨沙塵的侵蝕,這些漢代長城已大多面目已全非,幸好,也有些許較為完整地保存了下來,特別是一般認為漢代玉門關附近。



層層疊壓夯築而成的漢長城遺跡

在此次玉門市境內新發現漢長城殘段之前,過去在玉門關西面黨穀隧一帶發現有迄今保留最完整的-段漢代長城,殘留城牆的高度約有3.75米,基寬3米,頂寬1.5米。因當地缺乏用於夯築的黃土,就地取得紅柳、蘆葦編成框架,中間實以礫石,又用蘆葦作墊和土鋪在每層之間,增進穩固性,層層疊壓夯築而成。此地鹽分較高的地下水,使礫石凝結,堅實無比歷經千百年風雨,仍屹立於戈壁風沙之中。

超感不是神通

超感不是神通

馮馮




美加有很多心靈家,頗具超感,英文稱之為Psychic,這些超感心靈家,以女子為多,她們有心靈協會,定期聚會交換心得,其中不少公開營業,為顧客占吉凶。美加電視上常放映她們的示範廣告,她們現場服務,回答觀眾電話的詢問。每分鐘收費從十元美金起,任何人都可以打電話去問任何問題。大多數是問愛情、婚姻、事業、財運,只須報出姓名與生日,就能得到詳盡的答案,驚人的準確。

這些心靈業者的營業,是合法的,沒有人指責為邪信。當然有人信,也有人不信,也有人認為是串同的表演,也有人視之為遊戲,也有人承認她們真有超感,而她們也沒自稱是「神通」,只說是天賦第六感,至於是正是邪,就得看其動機與目的是正是邪啦。

第六感,或超感,看似神奇,其實只是本能的一種,而且,距離佛教修成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大圓鏡智,還遠得很!超感卻是人人本來就有,不必修行也有的本能,動物界的超感,比人類更大。例如:螞蟻能預知暴風雨,因為超感到空氣中的濕度與氣壓即將改變,貓狗牛馬豬羊,都能預感大地震,蒼蠅能嗅到數百尺以外的食物,駱駝與馬,能找到沙漠中的地下水源,貓狗能回到千里以外的故居,蜜蜂能嗅到很遠的花蜜,老鷹能看見數里以下地面的隱藏兔鼠....種種超感,都比人類先進,都超越人類太多,人類唯一優越於動物的,是大腦與兩手!在超感本能上,人類是最笨拙的!

有一些人,超感本能比一般人為強,特別是女子,超感天生比男子強,不幸往往被宗教人士斥為妖巫,在中古時代,把她們當作女巫來燒死,佛教也囿於「正信不尚神通」的佛訓,因而斥責超感者與是信。其實,超感不是神通,只是本能之一!和眼識耳識等等本能並無不同,有些人天生超感較強,有些人習靜心靜也增加超感,人人都有預感本能,只是有多數不予以發展,有些人視超感為「妖邪」,因為佛教說「正信不講神通」。

佛教此一句是誤引的,佛經原文是「正信不尚神通」,不是「不講神通」。「不尚」是不重視、不濫用、不以為時尚,不是連講也不準講。上文說過,超感人人有,多少各人不同而已,並非神通!如果能用超感去預測世間,也只是大腦的計算機綜合研究了資料而得的結論,不是什麼神通,何妖邪之有?如果再感覺到有災禍而予以預先警告,這也是壞事麼?若也算壞事,那麼劉伯溫的燒餅歌、十六世紀的法國煉金術士諾特丹莫斯的預言,也都是妖邪了?佛教人士未免太矯枉過正了!

佛經哪一本不講神通?佛陀就講過學佛可以獲得五大神通。祂說「正信不尚神通」,可沒說「不講神通」,祂並未否定神通,只是告誡不可濫用神通,祂也並未說第六感是神通,也未說它是妖邪!

修行人很可能把第六感超感擴展為「天眼通」。一般的超感,卻不是佛教的「天眼通」。一般的超感,可以從外道修成,也可以自修而得,有很強超感的人,特別是那些職業超感者,很少是從修佛而成,也很少是信佛的,她們具有超感,好比是別的動物的超級嗅覺聽覺而已,並不是有第六感就成了佛。一般有超感強烈的人,也只是凡夫俗子,也仍是諸漏未盡、七情六欲、三毒俱全的無明俗人,別以為她們能準確預言,就是「天眼通」的佛菩薩,須知,外道邪魔也有神通,而且可能比佛的神通更大。
.
但是,非正信的神通,帶不來正果,可能只產生魔道的惡果!至於那些靠出賣超感維生的業者,根本還不是神通,只是小小技倆而已,與佛魔都無關!更不是修為,正信者應認清,不必因他們特異功能就崇拜他信他,就算是已經修成五大神通,也未得證佛果!何況不是神通?誰若宣佈自己已經得證神通與佛果,則可能不是欺人就是自欺了!不妨多讀正信佛經再說!

扯回自己,二十多年寫過對天眼的「追尋」與「實驗」,只因尚未證得天眼,所以才說「追尋」,尚在「實驗」。略有些微得的「第六感」,也並不比任何人為多,實在尚未得到「天眼通」!也毫無神通,並非自謙,這是事實,自從搞了作曲,就老早放下此種「追尋」了。也發現了「超感」實在只是本能,若無學佛修持,也是得不到佛家天眼通的。自己不算是個修行人,也就無意再研究下去,恢復「平常心」,這是當前的心態,至於能診病,只是超感而已,無啥希奇,很多人都能!而且,也未必準確。

美國不少大學設有「超常心理學科」,研究超感(例如公爵大學(Duke U)),希望能多發展人類的超感本能造福社會。這與佛教無關,不過,不妨打開心眼來!別那麼氣量狹窄,把人類本能或技術也視為邪魔外道!



http://slheng.com/b23.html

美軍人員秘密研究「第六感」




美軍人員秘密研究「第六感」

說起「第六感」,現實生活中有某些人似乎確實具備這種能力。美軍研究人員正在五角大樓的資助下,秘密進行一項對士兵感知簡易爆炸裝置」(IED,俗稱路邊炸彈)能力的研究。

所謂「第六感」,是指人類除聽覺、視覺、嗅覺、觸覺、味覺外的第六感「心覺」。影視界更是利用人們的獵奇心理,將有關題材製成賣座的電影;好萊塢明星布魯斯.威利斯一九九九年主演的《第六感》一片就是典型代表。

據武裝部隊通訊與電子協會(AFCEA)的《信號》(SGINAL)雜誌二零零九年八月報導,美國陸軍聯合簡易爆炸裝置對抗組織」(JIEDDO)是為對付在伊拉克、阿富汗危害嚴重的路邊炸彈而特別成立的。雖然用盡各種方法,如投入高靈敏度傳感器、加厚戰車裝甲、派遣拆彈機器人、增加無人機偵察頻率等,他們都無法有效減少路邊炸彈造成的傷亡。

不過研究人員注意到,在長期的軍事行動中,美軍一線部隊報告了一種怪現象:在活動範圍相同的情況下,某些巡邏隊出事的機率較小,並能有效發現及破解敵人設」下的陷阱。關於某些士兵具有預知危險能力的說法由此在軍中流傳。盡管缺少正式報告,部份五角大樓官員還是認為傳言可能靠譜,遂指示JIEDDO實施代號」「IED-2」的項目。

據悉,IED-2項目的負責人是來自美國陸軍研究所的心理學家珍妮弗.墨菲博士(Dr.」Jennifer」Murphy),她率領的團隊共二十多人,均對心理學和人類行為學有較深的造詣。他們的任務就是探查並找到那些擁有「第六感」的士兵,然後評估這項能力是」否可以在實戰中幫助部隊發現並規避危險。

美國國防部對這項研究十分重視,動員了約七百名士兵參與實驗。這些受試者來自陸軍、空軍和海軍陸戰隊,相當一部份是傳言中擁有「第六感」的人。為了保密需要,參與實驗的士兵各有編號,研究人員從來不直呼他們的名字,士兵們也被告知回部隊後須對研究細節保持沉默──先前,他們也是以其它理由被調來受試的。

在初試階段,約有三百人被選出,研究人員對他們進行了詳細的測試,參與者需要達到標準分數才算合格。突破第一關的人接著還要面對十四項以行為學為主的測」試,內容包括智力、認知能力、警覺性、人格評鑒以及視力測試。最後是面試,士兵們需要回答與個人有關的問題,只有通過全部考驗的人才能進入真正的IED感知環節。

在IED感知環節,士兵們被告知,他們將經過一條埋有「炸彈」(測試用道具)的小路。為了干擾被測試者的感覺,研究人員專挑令人不適的天氣進行測試,士兵們在前進過程中還要穿過樹林等各種複雜環境。盡管只有極少數人能闖進這一環節,但事實證明他們的確名不虛傳。「這很令人困惑。」墨菲表示,盡管一些「炸彈」隱藏得幾乎不可能被發現,有地圖的專業人員都需要費很大勁才能找到,但「第六感」出色的士兵仍能感知它們的存在。盡管全部實驗尚未完成,大量統計數據還有待分析,但可以確認的是,研究人員先前的「第六感」」猜測得到了部份證實。

其實,對於人體的超感知功能,在修煉界來看並不是甚麼玄之又玄的事情:這本來就是人體的先天本能,隻不過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現實生活中對於七情六欲的執著和追求使這些本能退化了而已,而修煉人走的正好是放淡名利與執著,返本歸真的過程,所以這些先天本能會重新顯現。還有一些人先天本性沒有被後天的執著」完全淹沒,所有也可以或有或無地偶爾顯現這些本能。@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10/6/n3046840.htm

YouTube票選 最賺錢部落客

YouTube票選 最賺錢部落客


作者﹕寀寀




網路廣告及分析公司今天公佈YouTube的10大最賺錢網路影片部落客。他們靠著影片在網路上創出的高點閱率,賺進大筆廣告費。據了解,他們上載的個人表演短片大多是搞笑之作,在網上有高人氣,可以從YouTube分得50%廣告利潤。其中冠軍是22歲的加州男子道森(Shane Dawson),他在短短一年就狂賺31.5萬美元,而亞軍是「柳丁擱來亂」,創作者靠著一顆會說話但令人討厭的柳丁動畫,配上Kuso台詞,也分到28.8萬美元的廣告費。

年僅22歲的加州男子道森,拍製近乎諷刺搞笑模仿的影片PO上YouTube,只見他一下變男又變女,搞笑裝扮變變變,百變的造型加上搞笑模仿,短短1年,影片點閱率4.3億次,讓他登上YouTube賺錢榜冠軍寶座,狂賺31.5萬美元。

第二名的網路動畫影片是「煩人柳橙」,讓「柳丁」有一對大眼睛,配上一口黃牙,拿Lady Gaga的歌開玩笑,歌詞超Kuso。搞笑的柳丁角色,大受網友歡迎,名列YouTube賺錢排行榜的第二名,分到28.8萬美元的廣告費,點閱率突破3.4億。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8/28/n3008816.htm

三聖同山(豐幹、寒山、拾得)

三聖同山(豐幹、寒山、拾得)



《寒山拾得圖》


唐太宗貞觀年間,天臺山國清寺的住持名叫豐幹禪師。豐幹禪師一次雲遊,去赤城山,突然聽到一個孩子的哭聲。四野無人,禪師急忙奔向前去,見是一個年約十歲的男孩在抽泣。禪師問∶「小菩薩,你是誰領出來的?父母在哪?家在什麽地方?」孩子回答說∶「我是個孤兒,無父無母,貪玩迷了路,家也不知在哪里了。」豐幹禪師見他可憐,便領回了國清寺,交給僧人撫養。

因這孤兒無名,又是豐幹撿來的,僧人們便稱他為「拾得」,天長日久,拾得就成了孩子的名字。幾年光陰一過,拾得從一個稚弱童子變成了碩壯少年,能夠幹些雜活了。豐幹便派他去廚房幫忙,擇擇菜,燒燒火,好替僧人們減輕一些生活壓力。這位拾得人倒勤快,只是有個怪毛病,每次幹活總將一些剩菜剩飯包好,放到一個竹簍裏。

這些東西是他為寒山準備的。寒山是誰?國清寺的僧人都知道,他就是隱在山頂「寒岩」的那位怪人。寒山穿著奇怪,僧不像僧,道不像道,又喜歡詩文詞藻,經常順手寫上幾句,或隨口吟誦幾聲。但他不像普通詩人那樣預備文房四寶,也從不積累文稿,只要興趣來了,便在屋壁竹石之上隨手刻下。時間一久,寒岩附近的山石樹木、村舍牆壁之上便佈滿了寒山的詩文。拾得對寒山非常敬佩,很想學得寒山的風範文采,便每日收積國清寺僧人用剩的飯菜,供養寒山。寒山每次下山來國清寺,他必有一竹簍的飯菜送給寒山,由寒山背上山去。

僧人講究慈悲愛物,自已用不了的東西送給別人,對僧人來說是常事,所以,國清寺的和尚們對拾得的作為也不放在心裏。然而,有一件事卻令眾僧非常難以忍受,那就是拾得經常在深更半夜狂呼亂叫。國清寺地處天臺山腳下,附近村民很少,夜裏極其安靜,拾得突然大喊大叫,猶如平地驚雷,實在嚇人得很。眾僧無法忍受,便走出來批評他、驅趕他。拾得也不反駁回擊,總是撫掌大笑,揚長而去,好像是故意要打破沉靜之夜,擾亂僧人的清修。

三番五次之後,僧人們見拾得屢教不改,只好稟報豐幹,希望豐幹出面管教一下。豐幹卻對拾得縱容得很,從來不加勸阻。他自己也和拾得差不多,經常在深夜歌唱自娛。這是為什麽呢?原來,豐幹不是常人,他知道拾得也不是常人,寒山也不是常人。他們到底是誰呢?原來是三聖菩薩的化身。
.
卻說當時的台州刺史名叫閭丘胤。閭丘胤初來台州時,路上突患頭疼,劇痛難止。正好遇上豐幹自天臺山外出遊方路過,豐幹便含一口水噴在閭丘胤的臉上,立即治好他的頭疼。閭丘胤隨即問道∶「天臺山有什麽高賢嗎?」豐幹回答∶「賢人當然有,只是見到他們的人並沒真正的認識他們,真正認識他們的人無緣見到他們。你如想見到他們,千萬不可以貌取人。寒山是文殊化身,隱跡天臺;拾得則是普賢菩薩,看上去卻像乞丐。這兩位都不是凡人。」板丘胤聞言,隨即上天臺訪問賢者,倉促之間竟忘了問問眼前這位高僧的名字,因而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豐幹。

板丘胤來到國清寺,依照禮節,先求見豐幹住持。寺僧將他領到豐幹的禪房,豐幹當然不在。閻丘胤又要見寒山和拾得,寺僧便領他來到寒山隱居的寒岩,只見有兩人坐在一堆篝火前面,正不知為何事而縱聲長笑。閭丘胤上前施禮,說明來意。
.
寒山、拾得大聲喝道∶「豐幹多嘴多舌,把我們說出來幹什麽!你這人也是,遇上了阿彌陀佛都不知道,還來找我們幹什麽?」說罷,二人撫掌大笑,牽手走到山林深處去了。從此,人間再沒見到寒山、拾得,豐幹也不見蹤影了。閭丘胤隨即派人將寒山刻在石木牆壁的詩文抄錄下來,共有三百餘首,這便是流傳於世的《寒山子文集》。

在江浙一帶,寒山、拾得與豐幹的故事幾乎是家喻戶曉,人人盡知。人們相信,他們就是三位菩薩的化現。

專家破解秦俑坑八大謎團

專家破解秦俑坑八大謎團

作者﹕彼彼




秦朝兵馬俑坑出土古代文物,成為世人關注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大焦點,然而圍繞在秦朝兵馬俑身上存有許多謎團。據三秦都市報的報導,研究者試圖突破以下的疑團。

NO.1誰是兵馬俑的主人

「秦俑坑是誰的陪葬坑?這是秦俑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的重大學術問題。」被譽為「秦兵馬俑之父」的原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館長、著名考古專家袁仲一指出,有人認為兵馬俑坑是宣太后墓的陪葬坑。宣太后葬芷陽(今臨潼區韓峪鄉),墓不在俑坑附近,此說不正確。秦俑考古隊於1975年明確提出:秦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事實證明這一指認是正確的。

NO.2地下軍陣應是宿衛軍

關於秦俑坑的性質問題,學術界意見不一,概括起來有:送葬的俑群說;紀念戰功的「封」說;三種衛軍說(一號坑為守衛宮城的衛士,二號坑為京師屯衛兵,三號坑為郎衛);守衛京城的宿衛軍說等。

袁仲一研究認為,秦中央軍有三種:一是郎衛,擔任殿內警衛,出充車騎扈從;二是守衛宮殿門的衛隊;三是守衛京城的部隊。3個兵馬俑坑均位於始皇陵園外城垣的東側,應是第三種,即守衛京城的衛隊,名曰宿衛軍。

NO.3秦俑坑何時開建

兵馬俑坑何時開建,史料沒有明確記載。俑坑內出土的銅兵器銘文中時代最晚者為5件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寺工鈹。由此推測,秦俑坑的修建當是在統一全國後進行的。俑坑修建的時間下限應是在公元前209年,俑坑修建大約用十年左右時間。

NO.4誰是秦俑設計製作者

兵馬俑的設計者是誰,文獻沒有記載。古代帝王陵園的規劃藍圖是由相邦受王命主持設計的。兵馬俑是在公元前221至前210年修建,在此期間的丞相有隗狀、王綰、馮去疾、李斯等人。這幾人誰是主持設計者很難斷定,只能籠統地說是右丞相主持設計的。

NO.5秦軍中如何區別地位高低

秦軍陣中區別地位高低的標誌不是服裝的顏色,而是鎧甲與冠形制的不同。高級軍吏俑身穿彩色魚鱗甲,頭戴鶡冠。中級軍吏俑身穿帶彩色花邊的前胸甲或帶彩色的齊邊筒子甲,頭戴雙板長冠。下級軍吏俑身穿不帶彩色花紋的黑色甲,頭戴單板長冠。一般士兵俑身穿黑色甲。根據上述標識便知其職位高低。

NO.6俑坑內為何沒有鐵兵器

兵馬俑坑出土的基本上都是青銅兵器,鐵兵器只出土鐵矛一件,鐵鏃兩件。有人認為,秦王朝時期銅兵器已成為陳舊落後的兵器。

對此袁仲一說,戰國和秦朝時雖出現了鐵兵器,但戰國及秦王朝時軍隊裝備的主要是青銅兵器,這是因當時煉鐵工藝不足,不能大規模製造鐵兵器。秦俑坑出土的大批青銅兵器,製作工藝精湛、殺傷力很強,不能說是陳舊落後的兵器。

NO.7戰馬為何不披馬甲

俑坑戰車的車馬為什麼不披馬甲呢?袁仲一說,車馬披甲為重裝車,用作衝車有較大的威力,但臃腫、笨重、行動不便,所以戰國及秦王朝時多用輕車,馬不披甲。俑坑出土的騎兵馬不披甲,應是輕騎兵。

NO.8武士俑為何不戴頭盔

兵馬俑坑出土的武士俑一律不戴頭盔,於是引起人們種種猜測。石鎧甲坑出土了大批頭盔,說明秦軍的裝備是有頭盔的。但秦軍作戰時非常勇猛,常脫去頭盔英勇殺敵。不戴頭盔是英勇的表徵。

該報導也解析了幾項秦俑坑中罕見的發現,有助於對當時的作戰文化更貼近的了解。

發現一:帶銅廓的弩機。秦俑坑出土的弩基本上都是木廓,但在1996年對一號坑清理的過程中,發現兩件帶銅廓的弩機。銅廓較木廓弩機提高了機械的靈敏度和穩定性,增強了弩的殺傷力和使用壽命,是項重要的發明。新的發現證明它始創于秦。

發現二:銅弩輒。一號俑坑在第二次發掘中,於一輛戰車的前軨上發現並列的鴨獸形的銅鉤兩件。戰車上用的多為強弩。強弩要用蹶張,在戰車疾馳的過程中不便用雙腳蹋拒弩弓以手引弦張弩,利用弩輒代替雙腳是項重要的發明。

發現三:金鉤。一號俑坑出土金鉤兩件,形如彎月,齊頭、兩刃,可用來勾殺或推殺,是儀衛性的短兵器。此為考古史上首次發現。

發現四:銅鈹。一號俑坑出土帶長木柄的鈹16件。如此完整的鈹為考古史上首次發現。鈹是春秋流行的長兵器,漢代以後消失。

透過研究者的這些看法,有助於釐清與進一步思考秦俑與相關學術研究的重大問題。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9/13/n3024032.htm

2010/10/05

書摘─用Google式思維創新經營法則




書摘 ─ 用Google式思維創新經營法則
.
文 - iThome

Google會怎麼做?(What Would Google Do?)
.
經營企業要賺取利潤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向使用者收取費用?
新的商業現實將告訴你,免費是一種商業模式!




Google會怎麼做?(What Would Google Do?)

沒有人能和免費競爭,免費的市場最有效率。錢是最大的阻礙,商家要有錢才能行銷商品,才有顧客,也才能賣東西給顧客,為了收到貨款也要花錢。如果需要付費才能擁有你的產品或使用你的服務,絕對會有很多顧客不再上門,你也不可能和他們建立關係。為了賺錢是需要花錢的。

以上這些說法顯然很荒謬。經營企業的目的本來就是要收錢,賺取利潤。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向使用你產品的顧客收取費用,不是嗎?不見得。想想新的電話公司(Skype)、新的零售商(亞馬遜、eBay)、和新的分類廣告網站(craigslist)都不斷成長,但它們卻收費低廉,甚至是免費。

我已經把媒體在舊經濟的經營手法,罵得有些臭頭,但在一個世紀前他們可是創造了一個不收錢的新模式。媒體不向閱聽人收取任何費用,而是讓那些想接觸閱聽人的商家來付費,也就是說,媒體向廣告主收費。這是為什麼我們能免費收看和收聽電視廣播,而報章雜誌也如此便宜的原因。高價位的雜誌每本約需4到5美元來生產和發行,為了招攬訂戶,另外需要花20到30美元來行銷。但是許多成功的月刊只對訂戶收取每月1美元訂費,幾乎等於免費。



在此情況下,雜誌社對一個讀者第一年的投資實際上大約是50美元(如果讀者續訂的話,這項成本就會降低)。很明顯的,雜誌都是靠廣告這項「副業」賺錢,所賺的錢不僅用來彌補上述的成本,甚至還能獲得驚人的利潤。

利用「副業」賺錢的模式 Google和網路則是創造了更多靠「副業」賺錢的模式。基本原則就是,你不需要擁有某項資產,就能靠這項資產賺錢。Google並未擁有你所搜尋的內容。Google希望在線上提供免費的知識,這樣它就可以組織這些知識。

1990年代後期我在一家雜誌社工作,Google的高階主管來找我,希望說服我把我們所有內容完全免費上線,而我們正是靠這些內容向讀者收費,不過Google將導引大批流量來搜尋我們的舊文章。Google還提出,希望我們在這些舊內容上擺Google的廣告,這樣我們就能利用舊的內容來賺錢,而且Google還保證,賺的錢比舊文章檔案庫所收的費用還多。

Google當時可能是對的,但我知道我根本不可能說服雜誌老闆,他們都太執著於利用自家的寶貴資產來賺錢,卻沒看到其他賺錢機會。在那時,出版商根本無法理解收費等於是將網友拒於門外,也等於斷送賣廣告和賣雜誌的機會,以及與讀者建立良好關係的機會。付費無法增加收入,卻會阻擋賺錢的機會。

《紐約時報》是在得到教訓之後,才了解這點。《紐約時報》的高階主管原本也執著於賣報紙和利用網路內容收取費用。要他們免費提供網路內容,實在辦不到。他們決定向讀者收費,但又對該針對哪些內容收費而傷腦筋。放在收費部份的內容,絕不能影響廣告收入(例如,他們不想把廣告豐沛的旅遊內容放在收費之列,否則會失去讀者,也降低廣告收入),同時也必須是讀者覺得值得付費一看的內容。
.
2005年,NYTimes.com把專欄作家的內容和其他好料畫為收費範圍,每年收取49.95美元使用費,稱為「時報精選」(TimesSelect)服務。「時報精選」獲得22萬7,000位讀者青睞(其中包含報紙訂戶和學生,他們可免費看時報精選的內容),據說每年帶進1,000萬美元的收入。我從來不知道需要花多少錢來行銷才能得到這些付費讀者,財報上也沒列出「時報精選」的利潤。英國《衛報》的編輯艾倫‧羅斯布李齊爾(Alan Rusbridger)在一次演講中秀出《紐約時報》華麗的新總部大樓照片,並調侃說,「時報精選」的收入還不夠付大樓的瓦斯費。

2007年《紐約時報》取消「時報精選」服務,讓所有內容完全免費,原因很簡單:第一,可增加網站的流量;取消付費後的幾個月,閱讀人數增加40%之譜。第二,因為讀者增加,《紐約時報》賺進更多廣告費。第三,開放後《紐約時報》得到Google神水之助,獲得更多連結和點選,結果帶來更多流量。
.
Google比任何人都了解免費的好處。當Google買下部落格平臺Blogger時,Google停止對該平臺的服務收費,同時加上廣告。當Google提供大量儲存空間的Gmail時,同樣也免費,並加上目標集中的廣告。最近Google更走入70億的行動目錄服務市場。在美國只要撥打1-800-GOOG-411免費電話,就可免費使用Google語音查詢服務(譯註:類似臺灣的104查號臺,打這支電話查詢電話號碼、地址或其他資訊,Google電腦會回覆)。
.
和廣告結合,Google行動查詢服務一定賺錢。Google會從中了解我們的使用行為和需求。我能想像Google利用這項服務創造龐大的評論和推薦資料庫(Google語音查詢服務後有「請在音響之後留下你的評論」或「請用電話按鍵輸入對這家餐廳的評分」),Google恐怕很快就會找到另一個賺錢的門道。《連線》雜誌總編輯安德森估計,Google如果對語音查詢服務收費的話,2012年時應可賺到1.44億美元,但如果放棄這項收入,可靠語音行動裝置搜尋市場賺上25億美元。這就好像隨著報紙分類廣告流失,整個報業萎縮,但贏家仍然會拿到最大的好處。

贏家通常都是新進場者,而不是那些試圖保護舊收入和舊資產的人。透過提供免費語音查詢服務,Google使自己成為提供地方資訊的領先者,也讓公司進入正在爆炸性成長的行動領域。在CNBC電視頻道克萊默(Jim Cramer)的節目上,Google執行長艾力克‧施密特(Eric Schmidt)說,Google非常期待從行動電話服務上賺到比電腦更多的收入,因為行動電話可讓廣告更針對目標對象,而瞄準目標對象正是Google的強處。

安德森同時也是《長尾理論》的作者,他下本要推出的書就是《免費》(Free),討論免費這種商業模式。他在《連線》雜誌上預先發表部分內容,提到萊恩航空(Ryanair)的案例。這是一家來自都柏林的低價航空公司,飛往歐洲各線的票價可以低到僅20美元,未來還希望讓人免費搭乘。這家航空公司為了節省成本,只走比較不熱門的機場,但票價這麼低,誰會抱怨呢?一旦你買了機票,他們再針對優先登機、行李、機上食物或使用信用卡時收費(美國航空也開始有類似的收費方式,但票價較高,服務卻不夠好)。萊恩航空也開始在機艙內放廣告(反正旅客哪兒也去不了,只能乖乖看廣告)。未來萊恩航空還會有機上賭博,這將可帶來一大財源。

過去數十年來,最受專業顧問喜愛的用語就是「零基預算」(zerobased budgeting),也就是公司應該拋開所有傳統包袱和觀念,重新思考並重建企業。現在你真的可以從「零」開始:如果你的貨物成本是零會怎樣?如果你不收任何費用會如何?你的價值在哪裡?你的企業本質是什麼?你從免費商業模式學到了什麼?你應該如何賺錢?還有其他賺錢的副業嗎?你的企業或許能縮小規模、降低成本,卻提高利潤,或是利潤稍小、規模卻變大,在投資和風險同時降低的情況下快速成長。無論如何,你的企業一定會大不相同。Zillow房屋網的創辦人李奇‧伯頓(Rich Barton)在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說:「在網路上大家競相衝向免費。如果有任何人的商業模式是對一個可以免費的東西去收取費用,他一定會經營困難。」

那麼,你要怎麼開始免費呢?(摘錄整理自第六章)


《作者簡介》

傑夫.賈維斯(Jeff Jarvis) 知名媒體人,同時也是網路評論家的賈維斯,個人部落格Buzzmachine.com在業界極具影響力,也備受推崇。他是倫敦《衛報》(Guardian)新媒體專欄作家、知名新聞聚合網站Daylife的編輯顧問和合夥人,也是多家媒體公司的顧問。 賈維斯曾經擔任先進出版公司(Advance Publications)網路部門Advance.net的總裁和創意總監、《電視週刊》(TV Guide)與《時人》(People)的電視評論家等職務,現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新媒體課程。

戰略實論:Google創新“生態系統”




戰略實論:Google創新“生態系統”

谷歌的創新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創新“生態系統”,建立創新平臺並掌握其控制權,使得公司能夠快速開發和推廣自己或者合作方設計的新服務。

穀歌花費數十億美元打造了一個網路平臺,開發獨有技術,創造特有的創新基礎及生態系統

在這個生態系統中,不同的第三方都可以到這裏訪問,開發出融合了穀歌功能元素的新型應用產品,同時向用戶測試和營銷其產品。谷歌、第三方創新者、用戶和廣告商構成了一個創新“生態系統”,他們之間的積極互動形成了對各方都有利的良性迴圈:用戶能更快地得到更加豐富的創新產品;廣告商擁有了更大的廣告發佈平臺;第三方創新者的產品一旦創造了足夠的價值,它就能夠獲得議價能力,跟穀歌協商訂立收入分配協議;穀歌由於提供了更多附加產品而增加網站流量,並作為這個生態系統的所有者和經營者,它能夠控制其生態系統的發展,並從中賺取超高比例的收益。


例如,Google的API(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就是作業系統留給應用程式的一個調用介面,只要通過Google認證或者獲得牌照,任何一個人或者企業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對Google的產品進行二次開發及整合(只在中國大陸以外的地區)。以GoogleMap作為例子,可以開發出地圖+新聞、地圖+SNS、地圖+eBay,地圖+旅遊……

如果你推薦當地的商業資料到GoogleMap,並且附上相關資訊,一經核准,每個推薦資料將有10美元的收益;如果你在GoogleMap上搜索“費城牙醫”時,GoogleMap不但會列出相符條目,還會給出一個優惠券鏈結。也就是說商家可以通過GoogleLocalBusinessCenter提供優惠券,無須任何費用;如果你夢想成為房地產開發商的人,只需要運用一系列Google允許的技術手段,讓大家可以在你事先設置好的地標上看到你的博客,這個地盤就是你的了。

Google全球99%的收入都來自網路廣告產品AdWords和AdSense。GoogleAdSense,也就是通過為穀歌的廣告客戶提供廣告位獲取分成。由於穀歌右欄的贊助商廣告平臺狹小,不能完全滿足廣告商的需求,於是Google開發了AdSense,通過這套系統,穀歌能把廣告商的廣告分配到其他的中小網站上,被分配到這些廣告的網站會因為展示或者吸引了顧客下載、註冊而獲得廣告分成。當然,穀歌必須保證分配出去的廣告與網站的內容是相匹配的,不會把咖啡廣告分配給一個軟體下載網站。


在這個廣告生態系統中,穀歌更像一個廣告代理商,他們一隻手代理那些做不起電視媒體、平面媒體、新聞門戶網站廣告的中小型企業廣告,另一隻手則將這些廣告分發給其他中小網站,然後採取分賬方式與中小網站進行利潤分成。一般情況下,中小網站和穀歌大概的分成比例是2比1,穀歌確實能夠為正在尋找收入來源的中小型網站帶來現金。

在全球市場,穀歌更多的是與中型垂直類門戶網站合作,雖然這些中型網站有自己穩定的收入來源,但成為穀歌廣告的發佈平臺也能給他們帶來不少的利潤。在中國,穀歌現在也有了新浪、騰訊、鳳凰衛視、火車票等較大的網站客戶。對於新浪來說,穀歌的廣告贏利模式將有力拉動新浪的廣告增長,因為拿到了新聞牌照的百度正在積極地吸引原本屬於新浪的廣告資源。



2010/10/03

中國人為何“富多仁少”


中國人為何“富多仁少”

.由“比爾和梅琳達-蓋茨慈善基金會”主辦的慈善晚宴,將於今晚在北京舉行。此外,蓋茨和巴菲特等人還將於明日召開媒體發佈會,圍繞慈善主題,總結回顧與中國慈善家和企業家會晤以及中國的慈善理念帶給他們的啟發與收穫,並回答記者提問。
.
圍繞美國兩大富豪訪華的各種話題依然處於“高熱”狀態——富豪、財富、慈善這樣的字眼似乎從未如此挑動著人們的神經。
.
一面是“巴比”兩人“以身作則”,高調倡議富人應該積極投身慈善,慷慨捐贈家產,一呼百應;另一面是“巴比”中國行的慈善晚宴,部分中國富豪因擔心會被“勸捐”而被報道拒絕出席;一面是國人對富豪的捐與不捐各持己見,另一面是企業家陳游標公開致信“巴比”,高調宣稱將在身後“裸捐”,引來無數評議。由始至終,這場關於財富與慈善的討論,似乎以越來越大的熱力帶給人們更多話題。
.
然而,喧囂過後,“巴比”訪華所引發的關注和思考,似乎已遠遠超出了事件本身,在其背後,是對於中國慈善行業發展的關注與反思。 文/本報駐京記者 趙琳琳
.由“巴比”訪華帶來的“勸捐”事件,也許僅僅是這場慈善大討論的開端。
.  
“儘管對於巴菲特和蓋茨訪華說法各異,但其給國人帶來的最大影響是在輿論上掀起對中國慈善的討論和熱議,這是其最有意義的方面。”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周慶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中國的慈善理念與制度措施尚未健全,慈善行業尚未迎來高速發展的時期,“我們需要更好地對慈善事業討論。儘管,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很多扶危濟困的傳統和自發的慈善行為,但如何從點至面,系統地認識慈善業的發展,需要借助外力,而巴菲特和蓋茨帶來的,無疑是外界慈善理念的一個介紹。”
.
也許蓋茨和巴菲特不曾想到,他們此次慈善傳播要面對的是一個具有悠久的扶危濟困傳統,卻在當下沒有多少富豪樂於社會公益慈善的國家。
.
今天,儘管中國富豪的名字屢見於各類財富排行榜,但人們似乎很少看到,他們捐出大量資金投入社會公益事業。甚至在幾年前的全國“兩會”上,就曾有代表委員發出中國富人為何“富多仁少”的慨嘆。
.
除了社會演進過程中所造成的斷裂,今天應該如何來看待這種奇怪的現象?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研究所龍登高教授表示,這與中國富豪們所處的成長階段、中國的慈善制度和社會心理及文化等因素有關。
.
捐了錢還引來罵名
  為什麼中國富豪不樂捐,至少看起來不像美國富豪那麼好善?
.
“我們來假設,一個千萬富豪有四個途徑使用財富:擴大再生產、高消費、做慈善救濟窮人和以稅收等方式交給政府。在上述渠道中,擴大再生產、高消費可能是最迫切的選擇。”龍登高說,中國的第一代富豪成長大多只有一二十年時間,他們中相當一部分是從上世紀90年代浮出水面,更多的富豪們在獲利後會選擇擴大再生產或是消費,沒有更多的余錢進行慈善捐贈。
.
此外,中國也沒有類似于西方國家的稅收激勵制度,缺乏制度配套促使富豪們把本來交給政府的錢拿來交給慈善機構和基金會;目前的政府配置慈善資源的格局,也使一些富豪擔心透明度問題,而不願意過多捐贈,龍登高說。
.
一位高調捐贈數億元的企業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不止一次地被問道:“你這麼多的錢是怎麼來的?”這似乎成為人們在驚嘆于富豪的愛心之下,最為直接的一個聯想。分析人士認為,民間的仇富心態、社會的貧富分化以及中國社會對慈善的理解度尚不足夠等因素,組成了制約富人們慷慨解囊的社會氛圍的一部分。
.
“這種民間的仇富心態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教育和媒體的推波助瀾。在我們的教育中,資本家依靠剝削工人致富的概念已灌輸多年,同時,人們在聯想到一些企業家的財富來源時,第一印象總是‘原罪’。”龍登高說,儘管這種心態可以理解,但並不應該被擴大渲染。不少企業家能致富,最主要因素是他們滿足了市場需要、民眾需求,因此獲得了邊際收益。而一些富豪之所以不願意捐款,原因之一就是怕被人質疑財產來源,怕因而背上罵名。
  .
因缺乏激勵而缺乏動力
.  
導致中國富豪遠不及美國富豪“樂捐”的另一因素是中美在慈善制度、措施、環境等方面的差異。“它與很多層面的因素有關,比如社會形成機制、社會制度、文化傳統等。”周慶安對本報記者表示。
  .
在龍登高看來,中美慈善的根本區別,是美國慈善機構多由社會和民間來進行控制和支配;而中國慈善機構則大多隸屬官方,然而,以政府控制慈善機構、配置慈善資源的格局卻並不能帶來高效。
  .
他以教育為例來說明同樣適用於慈善的道理:美國很多著名高校,資金絕大部分來自校友捐贈,因而其教學、科研等都不受政府控制,從而實現了教授治校,學校自然會在教育市場和人才培養市場中去尋求位置和提高地位。“而中國的慈善行業面臨著和教育領域一樣的問題。”他說,形成如此格局的一個原因是中國仍處轉型期,但就根本思路而言,慈善機構不應屬政府。
  .
此外,缺乏激勵機制也被視為中國富豪捐贈缺乏動力的主要原因。一位曾前往美國進行慈善研究的專家表示,目前,國內仍未開徵遺產稅,“但對於富人的財產安排,這類稅收是一個影響因素,美國的不少富人為何搞慈善事業並且要將其做好,恰恰是因為在國家公權力之外給社會留有自由空間。”她說。
  .
對於中國富豪目前面對的無論高調捐贈還是擔心“勸捐”都容易被社會質疑的雙重問題,龍登高表示,不要把捐贈看做太高尚的事業,“如果你有5000萬,而拿出10萬來設立一個基金會,去資助貧困的孩子讀書,或資助學術機構,同時可以擁有你對它的控制和影響力,那麼,何樂而不為?”
  .
應自覺而非社會壓制
.  
“我們應該寬容地看待富豪的捐與不捐,有些富豪儘管沒有捐款,卻會到家鄉修葺祠堂、修橋修路,這實際上也是一種慈善。”他說,慈善是一種利益分配及資源問題,慈善家通過自己的影響力來配置資源,從這一角度講,由社會團體、民間慈善機構等來進行資源配置,能夠達到更多元化、更高效的效果。
  .
周慶安表示,這說明中國社會對慈善事業的理解還不夠。“由於富豪的社會財富佔有比例高,因而大家對其關注和要求也高,但慈善公益還是應本著自願原則,不分能力大小、錢數多少、比例高低,無條件地幫助其他人。”
  .
事實上,捐贈並非富人們的專利,它更多的是一種責任和義務。
.  
“比爾和梅琳達-蓋茨慈善基金會”駐北京辦事處的有關負責人曾表示,慈善工作可以針對任何有能力的人,這個能力包括經濟能力及其他能力。“慈善文化不是誰有錢才有去助人的義務,這個責任和義務更多是自己的感覺,而非受社會壓制,無論錢財多少,都可以憑感覺決定自己是否要幫助和支援別人。”
.
專家表示,中國不乏樂善好施的傳統,但是,未來要推動中國慈善的發展,需要更為強勁的制度推動力,包括創造一個更為便利的環境,“目前,我們對公益事業或慈善抵稅方面的標準還不太一致,對遺產稅的徵收未進入環節,社會文化中對慈善者的社會關注上仍有仇富情結等偏差。慈善不是有一部慈善法就能短時間內開展。要讓公眾意識到拿出金錢、能力、為他人服務是一件好事。”
.
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幹得好不如說得好? 看那些不善言辭的歷史名人


幹得好不如說得好? 看那些不善言辭的歷史名人


人的辦事能力和語言能力往往是不相稱的,會說的人不一定會做,會做的人不一定會說,既做得好又說得漂亮的人實不多見。有一種人辦事腳踏實地,行為端正,品德良好。但因口才不好,往往被人忽視。
.
不過,孔子對這種人特別欣賞,稱“訥于言而敏于行”的人為君子、仁者。孔子的觀點是:事情做起來不容易,說話能夠不遲鈍嗎?
.孔子論言行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孔子說:“君子吃飯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安定,工作上勤勞敏捷,
說話卻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了。”
.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譯文]孔子說:“古人言語不輕易出口,就是怕自己的行動趕不上。”
.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譯文]孔子說:“君子言語要謹慎遲鈍,工作要勤勞敏捷。”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譯文]子貢問怎樣才能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先把事情做好了,再說出來。”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 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謂之仁已乎?”
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
[譯文]司馬牛問仁德。孔子說:“仁者,他的言語遲鈍。”
司馬牛說:“言語遲鈍,這就叫做仁了嗎?”
孔子說:“做起來不容易,說話能夠不遲鈍嗎?”
.
周昌口吃性耿直 , 阻止劉邦廢太子
.
漢高祖劉邦在用人方面是歷史上有名的高手,他既能駕馭蕭何、韓信、張良之類的人才打天下,也能起用叔孫通、陸賈之類的人才守天下。在他身邊,既有能言善辯的縱橫之士,也有不善辭令的忠厚長者。
.
漢初御史大夫周昌,為人口吃,性格耿直,在皇帝面前常常犯顏直諫。
.
劉邦晚年寵愛戚姬,戚姬生趙王如意,劉邦覺得太子仁弱,而趙王如意無論長相和個性都很像自己,產生了廢太子立趙王的念頭。當他表明自己的態度後,很多大臣提出反對意見,但都不能改變劉邦的想法。周昌認為絕對不能把太子廢了,態度十分強硬。劉邦問他為什麼不能把太子廢了?周昌因為口吃和激動,無法把話說清楚,結結巴巴地說:“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劉邦見他這個樣子,不禁欣然而笑。
.當時呂后在東廂側耳傾聽,散朝後,專門去見周昌,並跪下行大禮表示衷心感謝,呂后說:“微君,太子幾廢。”後來,經過周昌、叔孫通、張良等人的努力,終於使劉邦打消了廢除太子的念頭,使漢惠帝劉盈順利繼承了皇位。
.
曹參繼蕭何任宰相 , 重用訥于文辭長者
.曹參是漢朝的開國功臣,漢朝第一任宰相蕭何死後,曹參對手下的人說:“趕快準備行裝,我要上任當宰相!”沒多久,朝廷使者果然來催曹參赴任。蕭何和曹參是同鄉,在還沒有發跡時,蕭曹的關係很好,親如兄弟,但成為漢朝的將相後,兩人之間產生了矛盾,平時甚少來往。不過蕭何並沒有因此而排擠曹參,反而在臨死前向漢惠帝推薦曹參接替自己為宰相。
.
曹參上任後,“舉事無所變更,一遵何約束。擇郡國吏木訥于文辭、重厚長者,即召除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務聲名者,輒斥去之。”漢朝的律令是漢高祖命令蕭何主持制定的,曹參深知蕭何制定的這些律令已經非常完善,對恢復經濟、穩定社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容變更,所以在施政方面完全按照蕭何制定的政策措施辦事。如有人前來討論政治,曹參“輒飲以醇酒,間欲有所言,復飲之,醉而後去,終莫得開說,以為常。見人有細過,專掩匿覆蓋之,府中無事”。
.在用人方面,曹參專門選用那些言語不多、性格穩重、有長者風範的人擔任丞相府官吏,對那些能言善辯之徒、舞文弄墨之輩加以排斥。曹參任宰相雖然只有短短三年,但成效顯著,國家安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
自古名將重厚少文 ,周勃李靖不善言辭
.周勃是西漢名將,漢朝建立後被封為絳侯,官至太尉、宰相。史書稱周勃“言事曾不能出口”,劉邦稱周勃“重厚少文”,並預言他日“安劉氏者必勃也”。後來周勃在剷除呂氏勢力中立了頭功,應驗了劉邦的預言。
.吳漢是東漢名將,“質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自達,然沉勇有智略。”他追隨光武帝劉秀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官至大司馬。吳漢對劉秀忠心耿耿,“每從征伐,帝未安,常側足而立。諸將見戰陣不利,或多惶懼,失其常度,漢意氣自若,方整厲器械,激揚吏士。”吳漢在戰場上不怕失敗,百折不撓,但在朝廷上似乎變成另外一個人,“斤斤謹質,形于體貌”,從不誇耀自己的戰功,深受光武帝的器重。
.
李靖是唐朝名將,他精通兵法,是戰場上的常勝將軍,連唐太宗李世民也經常向他討教兵法。但李靖並非能言善辯之人,史書稱李靖“性沉厚,每與時宰參議,恂恂似不能言”。
.
梁武帝時的名將馮道根,為人謹厚木訥,在戰場上能攻能守,屢立奇功。每場戰鬥結束後,“諸將爭功,道根獨默。”但梁武帝並沒有因馮道根沉默寡言而忘記他的功勞,提拔他為豫州刺史,對馮道根的為人作風和辦事能力,梁武帝非常欣賞,他曾經感嘆道:“道根所在,令朝廷不復憶有一州。”

2010/10/01

論語中的管理學



論語中的管理學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眾所週知的《論語》開篇文字,文字之淺顯在《論語》中也不多見,尤其前兩句廣為傳誦。然而,這段語意淺近的文字卻道出了一個經理人面對不同境遇所應該持有的心態。
.
從字面上看,孔子首先說:“學到了經營管理的專業知識又時常得到實踐,不是很愉快嗎?”誠然,一個經理人,滿腹才能而且能夠得到企業任用,得到施展發揮的機會,自然是件值得高興的事情——這是一種際遇;接著,孔子又說出另一種情況,就是即便沒有被任用,而能夠“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贊同我的學說,紛紛來和我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快樂”,因為,至少這從另一個角度體現了自身的潛在價值;第三種情況就是“人不知”,即“我的才能不被別人認可或了解”,那麼,孔子說也要做到“不怨恨”,要繼續保持自信。
.
這段話不僅說明瞭一個經理人在不同境遇下應該保持的良好心態,我們還可以看到作為一個經理人,必須始終把“學習”作為一個首要的目標。在不被人們了解的時候,不怨天尤人,而仍要學習;在被任用之前,要多接觸社會,多接觸同行、專家,把學習和交流作為樂趣;“學而時習之”當然是策劃人的理想追求了,同時也說明瞭“學”的重要性:被任用的前提是“學”,學的目的是被任用。——在普遍追求實際利益的今天,能夠像這樣把學習放在首要位置並時刻學習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
.
曾經有許多年輕學生問我怎麼提高管理技能和經營知識,我一般都要建議他先放下好高務遠的想法,去企業打工,在接觸企業實際的情況下,有所感悟。這其實也是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實踐不是學習的唯一渠道,但如果缺乏實踐的學習,將沒有任何意義;同時,也只有在實踐中才可能知道自己到底應該先學什麼、怎麼去學——這就是我常說的“以用促學、學以致用”。
.
當然,孔子講這句話的時候大概是在他40歲之後,那時候他已經感覺到自己的學說缺乏實際的政治環境,政治抱負得不到實現的好機會,“人不知,而不慍”也有自我開脫的意思,這可不是一個職業經理人願意看到的情況啊!
.
《論語》開篇,沒有講述什麼人生大道理,而是開門見山講做人的心態,不知是《論語》編纂者的良苦用心,還是僅僅是巧合。
.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
有子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30多歲。據說和孔子長得很相似,所以在孔子去世後,有弟子提出讓有子做“掌門”。其實,與其說兩個人模樣相似,倒不如說有子的思想更接近孔子,尤其在對待“孝弟”的態度上。這段話裏,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司,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進一步說,不冒犯上司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所以推論“孝弟”是為人之本。
.
中國古代社會講究孝道對社會穩定肯定有好處,因為本來就是“家天下”嘛,統治階層肯定喜歡這樣的主張。從政治角度看,這自然是維護專制統治的工具,但從人文角度來說,孝順自然是美德——把孝順作為一種文化而在整個社會推廣並得到認同,大概也只有中國做得最到位。
.
我們不去評判政治家的想法,單從有子這一思想裏,我們可以看到企業管理的一些方法和啟示。 首先,企業管理的觸角要伸向企業基層,從每個職員、每個部門抓起,所謂“管理無小事”,不要怕事情煩瑣,也不要迷信一招一勢能夠奏效。有子的看法是,社會基本組成單位是家庭,如果家庭穩定,社會基礎就穩定;社會基礎穩定,整個社會才和諧。企業也是這樣,假如企業每個部門都做得好,每個部門裏的職員都做得好,那企業不是好管理了嗎?
.
第二,是說企業管理要抓根本問題,根本問題解決了,其他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所以企業管理者應該“務本”。這裡所說的“本”,就是企業的基礎管理。現在很多企業講究一把手親自抓銷售,或者親自抓技術,顯示一下企業對某項具體工作的重視,或者作為特殊時期的特殊手段是完全可以的,但這些工作畢竟的副總要做的事情,一把手還是要回到自己的崗位上來,做企業最根本、最基礎的管理。
.
第三,企業管理的手段中,制度固然重要,但思想培養尤其起著決定性作用。這和西方管理學略有不同。中國古代也一直有“法制”和“德制”的爭論,在中國現代企業裏,這兩者都要兼顧。我們可以把企業的“德制”叫做企業文化建設,企業文化的核心其實還是思想、理念,還是企業價值觀和個人價值觀的統一。價值觀形成後,才達到企業管理的理想狀態。
.
我很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句話而震撼:根本問題解決了,企業自然會走上正軌,而管理者的任務就僅僅在於“務本”,即致力於研究和解決企業的根本性問題。

.

墨子:中國幫派的祖師爺 這個老頭兒有點黑

.
墨子:中國幫派的祖師爺 這個老頭兒有點黑
.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
此何人哉!

《詩經·王風·黍離》


傳說中的草鞋

墨子穿草鞋,是他的大眾形象。
.
魯迅的《故事新編·非攻》這麼寫,據說墨子老家的山東滕州火車站的墨子雕像,也是這麼塑的。 這是個象徵性的形象,但也許是一種真實寫照。這說法出自《莊子·天下篇》“使後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跂硚為服。” 這句話,王先謙的《莊子集解》註釋為:“裘褐,粗衣。木曰跂,草曰硚。”這註釋太過簡略,
.
沒說明白以跂硚為服,到底是身上係著草繩子,還是腳底穿著木拖鞋。既然你不肯說清楚,那就別怪人大膽想像了。所以,後人直接說墨子本人穿著草鞋,步行天下。
.
墨子是不是一輩子穿草鞋,這誰也說不準,但墨子在戰火紛飛的諸侯國之間,穿梭往來,四處奔走,卻是肯定的。《文子·自然》篇有“孔子無黔突,墨子無煖席”之語。《淮南子·修務訓》一字不改,照這麼說。到班固寫《答賓戲》時,話改成了“孔席不煖,墨突不黔”,位置調換,意思還一樣——連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吃飯、睡覺的時間都沒有,可見忙到了什麼程度。當墨子在山東聽說湖北人要攻打河南人,立即連夜起程,走了十天十夜,到達楚國的首都。經過一番口手並用的較量,制止了一場單邊主義的國際衝突。
.
這件事,據梁濤《墨子行年考》考證,是墨子30歲那年做的——否則連走十天十夜,就有點吃不消,也可能走不快。墨子在這件事上,要體力有體力,要口才有口才,要思想有思想,要精神有精神,要計謀有計謀——這五大元素,一齊具備,只能在一個人的黃金歲月,而30歲,正是一個男人的黃金歲月。
.
墨子看到楚王打消了進攻宋國的念頭,就趁機送了本書給他。楚惠王(據推斷)半皺著眉,草草翻了翻,說,書是好書,可對我沒用。這樣吧,墨先生要是願意留在楚國,我可以包養你。於是墨子二話不說,又走回魯國去了。
.
梁濤考證,墨子回國後,越王聽說了墨子的義舉,託人來邀請墨子去越國發展。墨子可能是旅途勞頓,畢竟又走了十天十夜,但更主要是對越王沒什麼信心,於是就說了一番大道理,推謝了越王的隆情盛意,轉身去了相鄰不遠、他剛剛幫了大忙的宋國。可他一去就被關進了大牢。有人訛傳,墨子因此死在了宋國的監獄裏。好在被關的時間不長,墨子出來後又回了魯國。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墨子從魯國動身去齊國,原因是齊國要攻打魯國。這次行程,相對來說,算短途。
.
子墨子見齊大王曰:“今有刀於此,試之人頭,倅然斷之,可謂利乎?”大王曰:“利。”子墨子曰:“多試之人頭,倅然斷之,可謂利乎?”大王曰:“利。”子墨子曰:“刀則利矣,孰將受其不祥?”大王曰:“試者受其不祥。”子墨子曰:“並國覆軍,賊殺百姓,孰將受其不祥?”大王俯仰而思曰:“我受其不祥。”(《墨子·魯問》)
.
殺人會受不祥,這說法,像是頭一回聽到,大概也屬於墨學的內容之一吧?總之,打了個“倅然斷之”——刀砍人頭的比喻,三問兩答,俯仰之間,一場血仗避免了。 墨子後來又去了趟楚國,為的還是阻止一場戰事。墨子平生幾次出國,雖然所走國度和出行氣派,跟孔孟相比,略顯寒磣,但效用卻不可同日而語——他每出去一趟,都能救回不少人命。至於墨子每回出去,是不是真的腳穿草鞋,或者是不是都是步行,那其實既無關緊要,也可任由想像。
.
這個老師有點黑
.
墨子和孔子一樣,第一職業和身份應該是老師。孔子號稱弟子三千——這是個浮誇的數字,估計把在路上跟孔子打過招呼,或曾經和孔子住隔壁,孔子對他說過幾句“之乎者也”之類的,都算作孔門弟子了。墨子的弟子,至少墨子在世時,沒這麼多。《墨子·公輸》裏說“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這300人,不能肯定全是墨家弟子。至於“從屬彌眾,弟子彌豐,充滿天下”(《呂氏春秋·當染》)明說了那是“孔、墨皆死久矣”之後的事。
.
要成為墨家弟子,《莊子·天下篇》說“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謂墨”,可見有嚴格要求,不是是個人就能去找墨子拜師的。
.
墨子對弟子要求的嚴格,從幾件事上可以看出。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俞於人乎?”子墨子曰:“我將上大行,駕驥與羊,我將誰驅?”耕柱子曰:“將驅驥也。”子墨子曰:“何故驅驥也?”耕柱子曰:“驥足以責。”子墨子曰:“我亦以子為足以責。”(《墨子·耕柱》)
.
這個故事,現在常被用來說明人才使用與管理的道理。一個“怒”字,形象地顯示出墨子對弟子的態度。 這一點,在墨子最重要的大弟子禽滑厘身上也能看出:“禽滑厘子事子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墨子·備梯》)
.
這樣的師生關係,不僅孔門師徒中看不到,而且讓墨子的形象有一种老大的味道。
.
《墨子》書中有兩件相反又相似的事,很能說明墨子跟弟子之間這種近乎老大與小弟的關係。 一是有個叫高石子的,墨子把他安插進衛國,弄了個一官半職。衛君對他不錯,高石子本人也想好好做,但沒做多久,高石子就離開衛國,來到他的老師面前,說:衛君看在您的面子上,對我不錯,我也想好好做,可衛君不把我的話當回事兒,所以我跑出來了,衛君不會認為我是狂妄之人吧?墨子回答說:如果你走得有道理,還怕別人說什麼狂妄。
.
高石子說:我哪敢隨隨便便就離開,老師您教過我,不該要的錢,再多也別動心。墨子一聽很高興,把大弟子禽滑厘叫到身邊:你聽聽,不擇手段弄錢的,見的多了;有錢也不要的,高兄弟今天做到了。
.
另一個名叫勝綽的弟子,墨子把他安排在齊國項子牛那兒。無論項子牛做什麼,勝綽都跟在後面屁顛兒屁顛兒的。墨子一聽,派個人要項子牛把勝綽給辭了,說,我把勝綽弄在你身邊,是要看著你別幹壞事,現在,這傢夥只顧蘸著口水數鈔票,你幹什麼他都隨你,這不是快馬揚鞭、助紂為虐麼?勝綽這傢夥真是被錢衝昏頭了。
.
這兩件事,讓人想起《鹿鼎記》裏“總舵主”與“青木堂香主”的關係,也突顯了墨子不怒而威,對眾弟子家長式、無遠弗屆的控制。因此,有人說,墨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政黨組織,也是後世黑社會的源頭和雛形。
.
另一個故事,佐證了這種說法。自我感覺良好(毋俞於人乎)的耕柱子經墨子推薦,在楚國做了個官。耕柱子當官後,幾個同門兄弟去看他。去了四個人,而他僅煮了半鍋飯,結果兄弟們都沒吃飽,飯後他也沒安排洗個頭、沐個足什麼的。幾個小兄弟憋了一肚子氣,回京後參了耕柱子一本,說耕柱子在楚國當官有什麼用,我們幾個不遠千里去看他,吃得寒酸不說,一吃完,就把我們晾在一邊。墨子嘿嘿一笑說,話別說得太早。果然,沒幾日,耕柱子託人送來一堆錢,還附上一封短信,誠惶誠恐地說,這是專門孝敬給老師您的。墨子點點頭:瞧,我說什麼來著。
.
據說墨子步行天下以及墨家子弟的活動經費,很大一塊就來自像耕柱子這樣出外做官者的供奉,否則,沒有錢,門都出不去,就別奢談什麼遠大理想和抱負了。
.
墨子作為老師,口才自然了得。那時候,老師一般都光說不練(寫),所謂著作,大都是弟子的追憶、追記,口才不好的,估計成不了老師。唇槍舌劍,勢如破竹,那是墨子口才的正面形象,但人無完人,墨子也有負面形象。
.
《墨子·公孟》記載:有個傢夥,老是跟著墨子師徒轉悠,但又不肯辦入學手續。墨子看他資質不錯,身體強壯,思維敏捷,就對他說,你做我徒弟吧,學會了,我讓你當官。那人一聽,就入學了。學了一年,跟墨子要官。墨子說,不給你官,講個故事給你聽。魯國有兄弟五人,老爸死了,老大成天喝酒,對此不問不管。四個弟弟就對兄長說,你把父親埋了,我們給你酒喝。
.
老大一聽,高興,當即就把阿爹埋了,然後跟弟弟們要酒。兄弟四人異口同聲:沒酒。你埋你爸,我們也埋我們爸,那老爸只是我們的老爸嗎?你不埋他,人會笑話你。墨子說,你跟我學道理,不學,人也會笑話你。這個身體強壯、思維敏捷的人,如果想要墨子退學費,估計是要不回來了。
.
下面這個,更狠。
.
魯人有因子墨子而學其子者,其子戰而死。其父讓子墨子。子墨子曰:“子欲學子之子,今學成矣,戰而死,而子慍,是猶欲糶,糴售則慍也,豈不費哉!”(《墨子·魯問》)
.
魯國有個人,讓兒子跟墨子學本事,不承想兒子卻死在戰場上。做父親的自然要責怪墨子,墨子卻說,你讓你兒子來學本領,現在學會了,打仗打死了,你卻怒氣沖衝,這就好比準備賣糧,糧食賣完了,你卻生氣了,豈不荒唐!
.
墨子姓墨,墨者,黑也,看來,確實有點黑。(作者: 黃 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