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01

論語中的管理學



論語中的管理學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眾所週知的《論語》開篇文字,文字之淺顯在《論語》中也不多見,尤其前兩句廣為傳誦。然而,這段語意淺近的文字卻道出了一個經理人面對不同境遇所應該持有的心態。
.
從字面上看,孔子首先說:“學到了經營管理的專業知識又時常得到實踐,不是很愉快嗎?”誠然,一個經理人,滿腹才能而且能夠得到企業任用,得到施展發揮的機會,自然是件值得高興的事情——這是一種際遇;接著,孔子又說出另一種情況,就是即便沒有被任用,而能夠“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贊同我的學說,紛紛來和我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快樂”,因為,至少這從另一個角度體現了自身的潛在價值;第三種情況就是“人不知”,即“我的才能不被別人認可或了解”,那麼,孔子說也要做到“不怨恨”,要繼續保持自信。
.
這段話不僅說明瞭一個經理人在不同境遇下應該保持的良好心態,我們還可以看到作為一個經理人,必須始終把“學習”作為一個首要的目標。在不被人們了解的時候,不怨天尤人,而仍要學習;在被任用之前,要多接觸社會,多接觸同行、專家,把學習和交流作為樂趣;“學而時習之”當然是策劃人的理想追求了,同時也說明瞭“學”的重要性:被任用的前提是“學”,學的目的是被任用。——在普遍追求實際利益的今天,能夠像這樣把學習放在首要位置並時刻學習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
.
曾經有許多年輕學生問我怎麼提高管理技能和經營知識,我一般都要建議他先放下好高務遠的想法,去企業打工,在接觸企業實際的情況下,有所感悟。這其實也是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實踐不是學習的唯一渠道,但如果缺乏實踐的學習,將沒有任何意義;同時,也只有在實踐中才可能知道自己到底應該先學什麼、怎麼去學——這就是我常說的“以用促學、學以致用”。
.
當然,孔子講這句話的時候大概是在他40歲之後,那時候他已經感覺到自己的學說缺乏實際的政治環境,政治抱負得不到實現的好機會,“人不知,而不慍”也有自我開脫的意思,這可不是一個職業經理人願意看到的情況啊!
.
《論語》開篇,沒有講述什麼人生大道理,而是開門見山講做人的心態,不知是《論語》編纂者的良苦用心,還是僅僅是巧合。
.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
有子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30多歲。據說和孔子長得很相似,所以在孔子去世後,有弟子提出讓有子做“掌門”。其實,與其說兩個人模樣相似,倒不如說有子的思想更接近孔子,尤其在對待“孝弟”的態度上。這段話裏,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司,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進一步說,不冒犯上司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所以推論“孝弟”是為人之本。
.
中國古代社會講究孝道對社會穩定肯定有好處,因為本來就是“家天下”嘛,統治階層肯定喜歡這樣的主張。從政治角度看,這自然是維護專制統治的工具,但從人文角度來說,孝順自然是美德——把孝順作為一種文化而在整個社會推廣並得到認同,大概也只有中國做得最到位。
.
我們不去評判政治家的想法,單從有子這一思想裏,我們可以看到企業管理的一些方法和啟示。 首先,企業管理的觸角要伸向企業基層,從每個職員、每個部門抓起,所謂“管理無小事”,不要怕事情煩瑣,也不要迷信一招一勢能夠奏效。有子的看法是,社會基本組成單位是家庭,如果家庭穩定,社會基礎就穩定;社會基礎穩定,整個社會才和諧。企業也是這樣,假如企業每個部門都做得好,每個部門裏的職員都做得好,那企業不是好管理了嗎?
.
第二,是說企業管理要抓根本問題,根本問題解決了,其他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所以企業管理者應該“務本”。這裡所說的“本”,就是企業的基礎管理。現在很多企業講究一把手親自抓銷售,或者親自抓技術,顯示一下企業對某項具體工作的重視,或者作為特殊時期的特殊手段是完全可以的,但這些工作畢竟的副總要做的事情,一把手還是要回到自己的崗位上來,做企業最根本、最基礎的管理。
.
第三,企業管理的手段中,制度固然重要,但思想培養尤其起著決定性作用。這和西方管理學略有不同。中國古代也一直有“法制”和“德制”的爭論,在中國現代企業裏,這兩者都要兼顧。我們可以把企業的“德制”叫做企業文化建設,企業文化的核心其實還是思想、理念,還是企業價值觀和個人價值觀的統一。價值觀形成後,才達到企業管理的理想狀態。
.
我很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句話而震撼:根本問題解決了,企業自然會走上正軌,而管理者的任務就僅僅在於“務本”,即致力於研究和解決企業的根本性問題。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