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沙塵二千年 漢長城再現玉門
作者﹕觀山
歷經2100年風雨沙塵侵蝕的漢長城
漢長城遺址,比明長城還早1500多年,距今2100多年
中國甘肅省繼敦煌漢長城後,9月又發現一處保存較為完好的漢長城遺址。這是嘉峪關市文物局以及玉門市文化出版局聯合組成甘肅省早期長城調查小組最近在玉門市境內的新發現。
據中國大陸的媒體報導,新發現的漢長城牆體長約2400公尺,為紅柳根和梭梭木壘築而成。同時,調查小組還發現四座烽火臺、一座關堡和一段壕塹。
據該調查之第五普查小組組長張斌介紹,新發現漢長城牆體位於玉門市幹海子東南十公里的沙丘間,長度有2400多公尺,局部保存較好的牆體殘高4公尺,為紅柳根和梭梭木壘築而成,紅柳根直徑達30公分,梭梭木直徑8至15公分。
發現的四座烽火臺殘體,有二座位於幹海子長城一段南側,距離牆體5至75公尺不等,外部為紅柳夾沙分層疊築,內部填充沙土;另外二座烽火臺分別位於北石河長城一段南側125公尺處的沙丘間,以及北石河長城二段南側550公尺處沙丘間的風蝕臺地上。
據玉門市博物館館長伍東民表示,玉門境內的漢長城大約修築於西元前110年前後,距今2100多年。玉門段長城基本上都是因地製宜,就地取材,根據當地紅柳加砂礫這種結構夯築而成。
說起連綿起伏、宏偉壯麗的「萬里長城」,人稱它「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指的是明代長城的起迄位置。中國古代幾乎每個朝代都築過長城。漢代長城是歷代工程最長的,全長二萬餘里。漢長城東起遼東,經陰山、河西走廊,向西延伸至新疆,在陰山以北還修築了兩道平行的內外長城,還有支線。今中國甘肅境內的長城,東起令居(今蘭州河口永登),經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西止於玉門關外的大煎都侯官隧(今敦煌榆樹泉盆地灣窯)。這些漢長城一方面在戰略上起作用,另一方面,又為漢代與西域間的絲路提供安全的保障。
從其整個建築形式來看,漢代的長城是採取了因地制宜的辦法,因山河形勢,就地取材。在一些地段夯築了塞牆,在一些地段則開挖了壕溝,一些地段是純粹的天然屏障,而又有些地段則是簡易的烽台與欄柵式的防禦工事。歷經2000多年的風雨沙塵的侵蝕,這些漢代長城已大多面目已全非,幸好,也有些許較為完整地保存了下來,特別是一般認為漢代玉門關附近。
層層疊壓夯築而成的漢長城遺跡
在此次玉門市境內新發現漢長城殘段之前,過去在玉門關西面黨穀隧一帶發現有迄今保留最完整的-段漢代長城,殘留城牆的高度約有3.75米,基寬3米,頂寬1.5米。因當地缺乏用於夯築的黃土,就地取得紅柳、蘆葦編成框架,中間實以礫石,又用蘆葦作墊和土鋪在每層之間,增進穩固性,層層疊壓夯築而成。此地鹽分較高的地下水,使礫石凝結,堅實無比歷經千百年風雨,仍屹立於戈壁風沙之中。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