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08

歐洲人究竟怎樣看中國?

歐洲人究竟怎樣看中國?





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在北京舉行,來自亞歐兩洲的45個國家或組織的領導人將齊聚北京,
使中國主辦的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成為該對話機制形成以來規模最大的峰會。
擔負對外賓展示中國軍人威武形象的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再次閃亮震撼登場。
.


第八屆亞歐首腦會議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開幕,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在第八屆亞歐峰會召開前夕,記者圍繞“歐洲人究竟怎樣看中國”進行了集中採訪。受訪者包括各國政要、學者、記者和教師等,他們以自己獨特的視角講出了對中國的印象和評價,其中不少觀察和見解頗耐人尋味。

“奇跡”、“夥伴”和“砝碼”

東歐發生劇變至今已有20年了,在這片曾經與中國有著相似意識形態的土地上,多數國家的百姓,尤其是30歲以上的人群,仍然對中國有著特殊的情感。他們大多將中國視作“一個發展的奇跡”、“一個建設的夥伴”和“一個重要的砝碼”。

剛剛坐上阿爾塞的出租車沒一會兒,這位50多歲的塞爾維亞人突然說:“你們中國發展太快了。30年前好多中國人來南斯拉夫學習經驗和技術,現在中國人來塞爾維亞是投資和傳授先進經驗。中國,那真是個奇跡!”像阿爾塞這樣驚歎於中國發展速度的人不在少數。

塞爾維亞記協副主席佰蘭科•茹約維奇回憶起去年訪華時的所見所聞,不禁接連使用了“不可思議”、“難以置信”、“令人震驚”等字眼,因為中國的城市建設太讓他吃驚了。提起上海,他竟然覺得難以用語言形容。記者問是不是有點像巴黎、倫敦,他連忙說:“不,不,不!上海更現代,有點像來自未來的城市。”

這樣的聲音不僅僅出現在塞爾維亞,還出現在整個前南地區甚至整個東歐,它們都為昔日“同屬一個陣營的中國兄弟”所取得的成就而讚歎。

在經歷了戰亂之後,塞爾維亞等國原有的工業設施遭到破壞或長期得不到維護更新,導致產品競爭力下降,而基礎設施建設也缺乏足夠的資金投入,國家面貌日顯衰敗。而中國恰恰在這些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技術實力,雙方尋求合作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目前,中國已逐步樹立了“可信賴合作夥伴”的形象。

塞爾維亞國家投資計劃部部長韋里察•卡拉諾維奇在今年7月接受記者採訪時就明確表示:“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中國企業是我們重要的夥伴。”黑山最大的日報《勝利報》主編斯爾詹•庫索瓦茨對記者說:“我們的基礎設施建設太差了,而中國是個很好的建設夥伴。有些項目放到中國可能不算什麼,可放到我們這些小國家,那就是巨型工程。”他甚至還列出了一個中國可以幫助黑山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清單。

當然,東歐國家與中國合作不僅僅看中中國的資口,很大程度上也看中中國越來越大的國際影響力。長期遊走於大國夾縫之間,東歐國家深諳“借力打力”之道。近年來,隨著經濟實力的大踏步發展,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政治影響力也日漸提高。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令美歐受創不淺,只有中國依然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勢頭。這也讓一些東歐國家看到了新的“機會”。一位塞爾維亞分析人士曾對記者表示,在當今國際事務中,“中國是我們很好的合作夥伴,同時也是我們一個很有份量的砝碼”。

“中國人對全世界感興趣?”

薇瓦•維瑟•豪朗是位已經退休的挪威女性,曾經應邀到中國黑龍江大學劍橋學院教過4個月的英語。根據她的觀察,在挪威這個“北歐小國”,人們每天可在大街上看到“一撥又一撥的”中國遊客。他們匆忙地拍照,急匆匆地逛商店購物。這類人通常被稱為“新富”。他們為什麼會對挪威感興趣?他們是不是對整個歐洲感興趣?甚至是對整個世界感興趣?包括她在內的很多當地人經常問自己這個問題。

依照薇瓦的觀察,中國的一個巨大的獨特優勢在於它的民眾能一起向確定的方向持續前進。“這恐怕就是中國成功的關鍵原因。美國、英國、法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富裕的日子過得太久了”。

當過教師的薇瓦尤為關注歐洲國家和中國的“下一代”。她甚至知道,年輕人在中國被比作“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歐洲國家的學校條件都很好,可是這里的孩子在中小學階段普遍不怎麼讀書.進入大學才如夢方醒。而在中國,情況恰恰相反。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孩子們都很好學,到了中學更是拚命讀書,但…進入大學反而放鬆了。“他們的學習目標並不清晰,或者說過於簡單。我曾問他們為什麼要上大學。得到的回答是:畢業後好找工作,可以容易掙到錢。”

薇瓦還向記者強調,一個廉潔高效的政府是“國家最好的名片”,沒有比貪污腐敗的政府官員更能敗壞國家的形象。她說,中國應該培養數以萬計的受過良好教育、有操守的官員,把他們放到各層各級的重要位置上去。同時,還要建立並運行一套有效的監督機制,這對中國的未來發展極其重要。


中國集體主義精神
.
“大智慧”+“勤勤懇懇”

提到中國,波羅的海和南歐人很是“艷羨”。愛沙尼亞記者伊萬認為,中國人的集體主義以及善於吸納他人長處和優點的做法,是中華民族“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一代一代積累起來的大智慧”。中國共產黨在最近幾十年來能夠“克服內部矛盾和意識形態及發展模式上的教條主義”,則是成功挖掘了“自然、人類和科技等各方面的潛力”。“在其領導下,人民勤奮工作,而不是在閒扯。”

27歲的希臘人艾里蒂齊•庫圖利是一位銀行職員。“如今提及中國,腦中浮現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個正在崛起的經濟和政治大國。過去談到中國,總認為中國人不想或者不敢對世界開放。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中國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征服世界。”

身為護士的瑪麗亞•阿薩利姬描述說,“中國人給我的印象是每個人都非常驕傲和堅強,而且願意為共同的目標犧牲個人的利益,這一點希臘人等西方人很難理解,也很難做到。”

58歲的尼克斯•齊亞沃斯發現身邊的中國人總是“勤勤懇懇、默默地工作”。“很少聽到他們在大街上吵架抱怨。也許,我們可以從中國人身上學到些什麼。”

西班牙胡安卡洛斯國王大學傳媒系一位教授表示,“要用很多詞才能闡釋中國”。中國歷史悠久,經濟發展迅速,擁有十二生肖、武術、美食等多姿多彩的文化。“中國人的尊老愛幼以及‘修身齊家’的傳統觀念等,都值得西班牙入學習和借鑒。”

“威脅還是機遇?”

面對飛速發展的中國,究竟是威脅還是機遇?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凱瑞-布朗表示,不得不說歐洲人看待中國的感受多少有些複雜,有人視其為機遇,有人視其為威脅。這位專家解釋說,歐洲人對中國的認知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差異,一方面是他們看到了中國的經濟快速增長,另一方面又擔心由此可能產生環境污染、發展不平衡等負面效應,結果是:他們在讚歎中國取得的巨大威就的同時,叉對發展的可持續性以及對其他國家的影響表示擔憂。“因此,中國政府承載著巨大的責任,不僅是對本國人民,也是對世界其他國家的人民。”

荷蘭經濟部官員埃德說:“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讚賞和歡迎,但是我們也知道,在歐洲也有一些雜音,對中國所取得的成就有一些異議。”埃德認為,歐洲出現這種矛盾的看法也是情理之中的。他認為,中國應該從一定時間範圍內來參看這些正面或者負面的評價。

中國的經濟在30年間保持高速發展,中國人民的生活取得了質的飛躍。“一方面,中國的經濟發展有益於全球,當然也包括歐洲,因此我們樂於見到中國持續高速發展,”埃德說,“但是另外一方面,應該可以理解的是,在歐洲人的生活於30年間改變不大的情況下,中國人民的生活出現了迅猛的變化,雙方的經濟差距普遍縮小,這肯定會使得一些人的心態出現一些微妙的變化。”

埃德進一步解釋說:“一些歐洲人自身的優越感沒有了,特別是在近年來歐洲遭到經濟危機衝擊嚴重的情況下,一些歐洲人的生活還出現了倒退,或者改善非常緩慢,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產生一些負面的抱怨情緒,我想這也是正常的。”

不同於那些只看到中國“威脅”的歐洲人,愛沙尼亞記者伊萬認為,中國的發展“恰恰符合西方利益”,促使他們尋找更好的辦法來應對來自中國的挑戰。中國不僅不會威脅到西方,相反,中國的發展“正在幫助西方走出危機”。

“營業額”與“形象”結合?

“現在,歐洲的政治家,特別是歐洲議會的一些議員希望歐盟和中國的關係能得到進一步發展。在歐洲議會內部呼籲積極發展對華經濟合作的呼聲越來越高。”作為歐洲議會工業、科研和能源委員會、國際貿易委員會的成員,蘭斯多夫認為,雖然中國和歐洲在經貿方面不時有摩擦,但相信雙方最終不會選擇對抗來解決問題。相反,中國和歐洲有望通過加強文化交流來增信釋疑。

蘭斯多夫強烈建議,中國和歐洲應加強在生態和能源等方面的合作。保護生態環境和治理環境污染是當今中國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嚴重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及時解決,將會影響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中歐在該領域進行良好合作和互動,將不僅會造福於中國人民,而且也會促進歐洲的技術進步和經濟復甦的步伐。

法國女裝成衣聯合會主席讓•皮埃爾•莫索先生訪問中國時曾說:“你們中國企業擁有營業額,我們法國企業擁有形象。”法國紡織服裝領域的專業展覽公司Eurovet首席執行官瑪麗洛爾•貝隆一奧姆也說:“中國營業額與法國形象結合需要時間,我們只有加強合作,才能加深相互瞭解,才能更好地將兩者結合在一起。”

法國執政黨議會黨團主席讓•弗朗索瓦•科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中歐之間應該建立一種相互信任的夥伴關係。中國和歐洲之間的友好合作存在於兩個層面:在政治層面,中國和歐洲在二十國集團的框架下作為夥伴關係有很多共同的利益,關於全球金融監管、關於貨幣體系的改革、關於重建佈雷頓森林體系。在全球治理方面,中歐之間可以進行很多對話,中國與歐洲的利益也是相同的,對世界也是有益的。“當今世界的全球治理必須要有中國參與,否則是非常荒謬的事情。”在經濟層面,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關係十分有必要,歐洲企業不應該害怕中國的競爭。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